【常识读书会】弯曲的直线——性与性别的消解(消解性别)书评-钻石棋牌
编者按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个重要的节点,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伴随着嬉皮士、平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在这块复杂的大地上形成一幅光怪陆离的景象。一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家、活动家在喧闹的中心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出现。他们谈论性,不止于女权。
朱迪斯·巴特勒,美国后现代主义女性理论家。在《消解性别》一书中她更多体现为一个酷儿(queer)理论家。queer在英语中原意怪异的、怪癖的,最初是用来讽刺“非常态异性恋者”的一种代称,反被被指代者接受,用以戏谑和反讽。酷儿一词最早由李银河翻译,她解释,由于汉语中没有一个由对应含义的词,就音译为酷儿。 “表演理论”是巴特勒的核心理论之一。巴特勒认为,没有一种性取向是来自某种固定的身份,而是是演员一般的、不断变化的“协同表演”。在她看来,没有一种社会性别是真正的社会性别,是其他的表演性的、重复的行为的真实的基础。她认为一个人总是在模仿社会所认为的某一性别应该有的表现,是“一个对模仿的模仿”,“一个没有原件的复制品”。一个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对所谓的女性气质的模仿;一个具有男性气质的人是对所谓的男性气质的模仿。
罗依
首先我们来辨析一些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的概念。女性主义是以社会性别(gender)为导向,而酷儿理论是以性别/性行为(sex/sexuality)为导向。女性主义有一个界限,它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强势统治来自父权,然而到了福柯之后,哲学家思考的是权力的构建是否仅仅来自于父权,还是说两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明显的二元对立。我觉得这个议题在国内的反响不是很大,而在欧洲很明显。一个原因是东方文化没有欧洲哲学中深刻的“二元论”的概念,我们经常说“不清楚”、“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在社会中,对边界的概念比较模糊,也就有了酷儿所强调的“多元性”的生存空间。 在《消解性别》这本书里,我认为巴特勒有两个主要论点。 一是向异性恋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即向社会的“常态”发起挑战。 她反对把少部分人称为反常态,而是在书里写到他们会自称为“弯曲的直线”,并不是被从正常范围内剔除。他们在社会中的孤立是“异性规范化(heteronormalization)”的后果。社会性别也不是天生的生理身份的表现。异性恋本身是人为地被“自然化”、“规范化”的,用以成为人类性行为的基础。这种二元对立的性行为是相互依赖、循环定义的结果,每一方都必须以另一方为参照系:直或弯。同性恋即“非”异性恋,异性恋就是“非”同性恋。 巴特勒强调行为(doing),而根本没有实在(being),她的一切理论都是在行为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表演理论的强调也使她被称为激进的福柯主义者。我个人理解的书名消解(undoing),是从行为上定义,人是怎样通过行为来互相消解本身的自己。 朱迪斯·巴特勒说,根本不存在“恰当的”或“正确的”社会性别,即适合于某一个生理性别或另一生理性别的社会性别,也根本不存在生理性别的文化属性。她在书中谈到了intersexual的问题(比如婴儿出生时有y染色体,但是没有正常可见的阴茎却有阴道),父母到底有没有权力为孩子决定性别,或者是有没有必要为intersexual的孩子决定是男是女。我之前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个案例,一对父母生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intersexual的孩子,结果孩子的父母弄死了“不正常”的那个孩子并且对外宣称是一对龙凤胎,其中一个出生时夭折了。巴特勒认为,这就是异性恋霸权造成的一种心理效果:人必须要选择一个盒子,男或女、妻子或丈夫。但是在酷儿理论中,性别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更不存在“恰当的”或“正确的”性别。巴特勒认为与其说有一种恰当的社会性别形式,不如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的幻觉”,而它正是异性恋将其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之间的天然化的后果。在异性恋中,这一幻觉靠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先有一个生理性别,它借由社会性别表现出来,然后通过性体现出。 然而,巴特勒认为异性恋的性统治是生理性别的强迫性表现。性行为一旦偏离社会性别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排斥、惩罚和暴力,更不必说由这些禁忌所产生的越轨的快感,比如说乱伦,它会带来更严重的惩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实践中对两性对立的质疑是被压制的,因为对“规范”的质疑意味着发问,意味着思考现有的制度。这一表演带有紧迫性和强迫性,由相对应的社会惩戒反映出了。为了构建异性恋身份,异性恋要求一种社会性别的连续性表演。她认为,原初的禁忌不是异性恋的乱伦而是同性恋。“异性恋的乱伦禁忌不是原因,而是禁止同性性欲望的结果”。异性乱伦禁忌所禁止的是欲望的对象,而同性禁忌禁止的是欲望的本身,即同性恋者不允许去欲望一个同性,不被允许去表达自己的欲望。换言之,同性性欲望不仅丧失了欲望的对象,甚至连欲望本身都被彻底地禁止了。 巴特勒的第二个观点是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发起挑战。向一切严格分类发起挑战。 这部分简单说就是不承认二分的性别,认为性别是多元的。在变性人(transsexual)的部分她提到了一个变装舞会(drag,即dress as a girl)。我在暑校的时候professor放了一个电影,《paris is burning》。这个纪录片性质的电影讲的是在美国纽约有一群少数族裔的酷儿,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去举办一些易装的舞会,用来表达自己。他们的亚文化一部分被收入进了主流的流行文化,比如麦当娜有首歌叫《vogue》,如果看过那个纪录片就会发现里面有些舞蹈来源于地下表演(ball)的舞蹈,男伴舞也有同性恋和女性化的倾向。这就是酷儿的生活方式。
易同学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参照系的问题。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书提到语言如何塑造主体的时候,它提到的一个例子是一个警察小偷听到“警察”的时候,小偷跑走了,“警察”代表的是一种符号,而非他本身。包括男性女性这些指称,都是有一个参照系的。我读的感觉是巴特勒想把这个参照系打破,建立新的一些东西。她当时提到的从语言这个切入点,对语言的规范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个人是比较期待,打破语言的这些界限的角度,塑造新的交流模式。我感到很多男性和女性在日常交流中,虽然我们是在对话,但是男性和女性之间交流是有障碍的。当女性在说某些事情的时候,男性要么不听,按照自己思维方式对话,两个人貌似是在交流,实际上是没有沟通的;要么女性说了一些话,男性提出自己无理的要求。 另一个是关于朱迪斯·巴特勒的“表演”。巴特勒认为人生来就是在表演,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一生下来就表演着女性的这个角色,因为我是男性所以我一生下来就表演着男性的这个角色。这里她引申出来的就是后天的社会建构,就是社会性别,她认为生理性别也是后天的社会建构里存在的。在我后来看到的一个女性主义理论作家写的《差异之美》这本书里,她觉得生理性别是最基本的,男女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忽视生理上明显的差异。我们从生下来就感到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我跑步的时候虽然很努力地跑,但是还是跑不过一些男生,而这个东西并不能说是后天的建构。所以我比较赞成伊利格蕾的说法: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抹杀它们。
辛老师
接着上个同学讲的“差异”。我要补充的是,“差异”这个问题是困扰所有女权主义者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女权主义有很多流派,不管是哪一个流派,到现在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管他是承认这个生理本质论的,还是社会建构论的,其实对这个问题现在都还是在讨论中。刚刚的同学说,自己生来和男性不一样,这个如果是在社会建构理论的女权家来看的话,大概就不会赞同,因为这个可能是在你的后天习得的过程中,你已经习得了一种女性的这种气质。这个我是解释不了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尊重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差异这个问题是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这也可能是以后给大家有很多的空间去讨论的话题。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要讨论性别的一些问题。不管我们的知识结构是怎样,不管有有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对我们自己很重要,朱迪斯·巴特勒她本人是怀有困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怀有困扰的。那另外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性别结构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对性别结构很好的认识的话,这个社会实际上会有一些,直接说一点就是问题吧。比如说刚才有朋友说到对后现代不太理解,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呢?
冉老师
就是质疑现代化。
辛老师
对,后现代简单来说就是质疑现代化,但它不仅仅是这样。它最初诞生是在建筑学理论当中,它是对现代建筑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反思,后来就被应用到其他的方面了。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有一个著名思想家家叫查尔斯·泰勒,我觉得他的《现代社会的想象》对现代化这个问题讲的特别的清楚。我们通常理解的现代化是在工业的基础上,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技术上的科学化,和生产上的工业化,这个我们把它当做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现代社会它是有一套对社会的想象,像我们有时候会开玩笑,就像我们今天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开玩笑,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们现在实际生活在一个有国家、无社会的地方,我们并没有社会,我们只有我们的国家,实际上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对一个这样的社会的想象,那么这个想象的社会的秩序是由什么构成呢?性别在这里就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这样的现代的社会里,性别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假如说,因为我们现在很难超出这种秩序结构,社会是由男女,总之是由人构成的,那人呢我们又对它划分了这样的性别,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性别的结构,性别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才是一个合理的模式。 像查尔斯·泰勒他就讨论到了性别,当然他不是一个专门做性别理论的理论家,那有其他的理论家就会讨论到这个。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性别的问题不仅仅是对某一个群体很重要,对一些有某些关怀的,关怀这个词其实用错了,比如你对女性可以说我关怀女性这样一个群体,或者说我是同性恋者,我对同性恋有关怀,刚才我真的不应该这样讲,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真的很难强调我们的知识结构,我说出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定型了,其实这也是朱迪巴特勒她要强调的地方,言语塑造了我们自己,言语不仅塑造了我们主体,也塑造了我们这个身份,我们的一切,我刚才已经一再展示了她所要批判的这个问题,其实性别是非常重要的。
罗依
我还想提到的一点是,巴特勒认为她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被“女性主义者”这个标签定义成了一个词:“我们”。巴特勒谈到“我们不能为女性主义设定一套普遍适用的假设,然后再以和谐加谁为出发点俩逻辑的创立一个系统,相反,女性主义是一个运动,而这个运动的前行依靠的正是让这些假设获取批判的关注,以明晰的女性主义的意义,并且磋商各种相互矛盾的阐释,即对其定义的各种不可压制的、并不和谐的民主观点。作为一项民主事业,女性主义必须放弃下面这种看法:我们能够对某种事物达成根本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最重视的价值观的每一个成分都会引发争议,而且它们总会成为正支持正义的场所。这些形式的内部分歧正是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抵制住项将这些分歧统一起来的欲望恰恰是保持这场运动生命力的东西。”
喵赵
我现在在做女权和性教育的工作,也感到很多女权主义者被“女权主义”这个标签划分成了一个“我们”。大家会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感觉,好像我们是一个团体,我们就有共同的诉求,就要团结。这种思想其实到现在还很普遍。在很多女权主义者里面,从正面的角度说是一个弱势群体要去抗争,去夺权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一个非常有用的力量。但是我一般来说是在里面会反思,我们在说“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概括在“我们”里的人一个不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在说“我们”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代表每一个人。毕竟女权主义是个很大的东西,很多都可以被叫做女权主义,即使不说流派,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女权主义,对女权主义细微的定义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实际上,我们总觉得我们在说一件事的时候能代表每一个人的诉求。你是女权主义者,我是女权主义者,我们就是一家人。这种想法还是有点像革命友谊。 我个人是很害怕它会演变成另外一种集体主义。当一个具体笼罩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它很有可能扼杀掉其中的一些思想、反思、意见,也可能演变成一种集体的暴力。
辛老师
刚才他们说她不仅是一个女性主义家,她可能还是一个酷儿主义家,我自己认为,如果一定要给她贴一个标签的话,她应该算一个哲学家了。 她关心的是这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这段时间里面,整个的西方的世界里面,讨论最多的其实就是人怎样成为人。那个时候他们的方法和朱迪斯巴特勒是不一样的,他们是通过我们人怎样和动物区别开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语言是我们和动物区别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了。同时,哲学家、早期的心理、精神学家、解剖学家都会从各个层面来分析人是怎样的存在,来对“我到底是谁”发问?巴特勒想要谈的其实也是这个问题。我再次援引格尔茨的一句话:“问题是普遍的,但是方法是多样的。”所以在巴特勒这里是一样的,问题是普遍的,就是千百年来都一直存在的,当然她因为有自己独特的这样一种经验,那她的关怀就是在人的主体是怎样塑造的。 她也非常关注语言,这个语言和十七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关注的语言不一样了,巴特勒的语言可能体现在她的几本书的序言,我觉得写得是非常好的,这里面基本上把她的几条路径都描述清楚了,她的有关语言主体塑造的这一方面显然是受到了奥斯丁的《言语行动论》的影响,另外当然也有福柯的影响了。奥斯丁的这本书——《言语行动论》不仅仅对像巴特勒这样的后现代的这些理论家来说很重要,其实他对历史学的启发和影响也很重要,大家可能看到过斯金纳做政治思想史,如果我们要用田野这个词的话,斯金纳的田野是在文艺复兴了,那斯金纳回到文艺复兴的话,她自己也是在强调言语行动,因为语言本身不在于言语自身,言语其实是由一套我们看不见的规范在约束着我们,包括习俗在内,甚至包括技术,这些是非常广泛的。另外她要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操演理论,操演理论其实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就是怎么样模仿,怎么样表演,这种模仿和表演就是他说的,我们怎样成为一个人,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模仿和表演,在表演过程当中形成了我们主体,当然她的整个论证过程非常复杂,可能也会让人觉得读起来是非常磕绊的。 巴特勒的最重大的贡献其实是指出挑战二元性别的复杂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和行动。巴特勒本人倒回去到身心二元的笛卡尔的时代,尤其是在这个十七世纪的时候,当时已经在讨论,身和心是否能分开,其实已经有很多的哲学家认为身心并不见得能分开,而身心分开在实践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是,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身心是分的非常清楚的。今天西方也开始在反思,西医理论中,身心能不能完全分开? 巴特勒重拾这样一个理论,其实是告诉你,身心其实是不能分的。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身心能分是机械论的一个表现,精神性的东西不能对你的物质性的东西产生作用。可是到了巴特勒这里,她实际上是强调,那些对你的物质性的东西产生作用的可能恰恰是那些非物质性的东西,这是巴特勒的一个关怀,也是她的一个贡献,当然理论家的东西本身就很晦涩。为什么早期基督教认为不能有偶像崇拜,你不能给基督画像,因为画像意味着你已经限定了。我们给巴特勒贴上了标签,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什么,其实就已经限定了,而且就因为这种限定,她的理论就限定在对性别问题感兴趣的这些人当中,就没有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这也是巴特勒一再说我不太愿意被标签的这样一个缘由,这是我刚才想到的,如果之后有要讨论的我们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