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考夫曼——永远小众,永远敏感,永远困惑不解(蚁)书评-钻石棋牌
我回想起第一天,那张硬背椅,最初的画面,最初的动作,胶片上的划痕、污渍、曝光过度,曝光不足、曝光正好。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阶段,没有什么值得期望的东西,唯一的方向就是回头看。
但考夫曼要一边向后回看,一边向前进发。
《纽约提喻法》上映三年后,一个编辑问考夫曼有没有想过写小说——因为这部了不起的电影,考夫曼也陷入了困局——不赚钱的电影谁还会投拍呢?
既然拍电影处处碰壁,不如写点什么。
考夫曼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文学创作,他写了五年半的时间,试过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写,后来还是改成了第一人称,因为他喜欢用主人公b的语气说话。
他选择写一个影评人的故事——
因为“了解一个鄙视你的人的想法比了解一个爱你的人的想法更有趣。”
他在书中以b的视角这样写自己——
我欢迎真正的艺术和创造力进入我的大脑,却绝不允许查理·考夫曼这样的人霸王硬上弓,奸淫我的思想。我要负隅顽抗、破釜沉舟。我要指名道姓。我是你的性侵受害者,查理·考夫曼,反性骚扰运动万岁。
考夫曼在后来接受新书采访时说:“我不同意他(b)说的大部分话。他不是以我为原型的,他是以我认识的人为原型的。”
考夫曼知道b是讨厌的,因为b是一个完全被外在定义的人,他始终希望自己能以某种方式被看待。
——在尊重女性一事上,没有谁比我做得更到位。
——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一点边也不沾。
——没错,罗森伯格可以是个犹太姓,但我并不是犹太人。
——我的女儿以我为耻。毫无疑问,她更喜欢那种方下巴的硬汉父亲,她那些爱嚼舌根的小闺密就喜欢挑逗这种父亲,那种让人称赞“你爸真帅”的父亲。
可是一旦你弄清楚b是谁,在书中经历他的步伐、他的痛苦,就会生出一种复杂的感情。
你知道,他自己是这一切遭遇的始作俑者,他无疑是一个挣扎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只是一个非常空虚的人。考夫曼放大了人性所有缺点,将其集于b一身,纵使我们会无条件地讨厌b,但却很难否认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竟然哭了起来,真是丢人现眼。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但我放声大哭,鼻涕从我的鼻孔滴下来。
——我为什么这么孤独? 为什么落得无亲无故?
——简而言之,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是个负责任的人。我是个好人。我总会做正确的事,但做正确的事就是正确的选择吗?抑或只是懦夫的选择?
在小说中,b试图修复电影付出了一切,他失去了他的工作,房子,并把一生的努力都投入到一个虚无的目标中。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羞辱和嘲讽,他的人生好像过山车似的从一个挫折掉入另一个挫折。
回看考夫曼的电影生涯,亦是一段崎岖的追寻——
从1999年《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以绝对黑马之姿跃入大众视野,到2004年一代人的爱情圣经《暖暖内含光》问世。
四年内三度提名奥斯卡,直至《暖暖内含光》摘得奥斯卡奖。考夫曼似乎在这一刻站上了世俗眼中的巅峰,并且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以为能一直这样“成功”下去。
或许《暖暖内含光》算得上外人眼中他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但他却不以为意。有情侣来找他,说他们之所以在一起是因为这部电影,他会祝福他们。但他仍觉得这部电影“没什么”。
2008年,考夫曼首次导演的作品《纽约提喻法》问世,这部电影被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但是2000万美元的预算只换来了440万美元的票房。
媒体甚至评价说,考夫曼是“一个被自己独到想法所诅咒的梦想家”。
这部电影对考夫曼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人人都称赞的天才,形容成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考夫曼在2023年获得美国编剧工会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典礼上说:“我们不为票房数字的世界工作,我们为世界工作。”
考夫曼还说:“我没有那种痛苦和野心。我没有因为不能强迫别人制作我的作品而感到沮丧。”
但是他做不到。
他说自己是一个希特勒似的“可悲的自恋主义者”,或更直白地说,是一个在真实世界中没有任何权利和能力的人。
《蚁》创作的b似乎是一种宣言,宣告了考夫曼对这个行业的指责以及对自己境况的自嘲——
我曾在私下里讨论过好莱坞的贪婪、肤浅和愚昧,讨论过创意和勇气的枯竭, 讨论过那帮大权在握却又自私自利、自我膨胀、受人景仰的自恋者和投机者。随着自己的提议被一个个拒绝,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自信心被一点点蚕食。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创意枯涸。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无人问津,即使有人提起,用的也是过去式。
这个行业人人都承认他是个天才,只不过前提是——他的天才是有利可图的。
考夫曼从不掩饰自己,“真实”的原则贯彻了他的电影和他本人。
考夫曼的电影里男主人公就像是他自己的缩影——自负木讷的知识分子,不擅长处理感情,柔懦寡断,害羞敏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蚁》的主人公b仍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只不过从第一人称视角来看,更多了一份可笑与可怜——
我想让她喜欢我。
我真的很需要让她喜欢我。
我好孤独。
在考夫曼以往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慧、他的神经症、他的担忧和恐惧。
但他的爱与激情在哪里?《蚁》给出了答案——
电影就是考夫曼的爱与激情所在。
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屏幕上的图像和扬声器中的声音,更是大脑对所有这些因素的解读,是社会环境,是你观影的年份,是你的年龄、你的婚姻状况,是你去影院路上发生的事情,是你在观影后计划做的事情,是观影时坐在你身旁的人,是他们身上的气味,是坐在你前面的人,是坐在身后的人有没有踢你的椅背,是你因为医生的电话而升起的担忧,是你跟别人上了床或没上床,或是即将上床,或是确定了再也没有机会跟别人上床,是你的嫉妒之心(嫉妒电影制作人、嫉妒坐在你前面卿卿我我的情侣),是爆米花,是花生巧克力,是你想要上厕所的冲动,是有人在吃一块腥臭的金枪鱼三明治(是偷偷带进来的吗? 这不公平,不守规矩的人能在剧院吃三明治,我们其他人却要跟着倒霉),是你暂且放下了对那场让人翻白眼的戏的难以置信,是你对表演的批评,是你试着想要回忆起某个演员为什么这么面熟,是你对电影接下来情节的预测,是你在猜对剧情时的扬扬自得,是你在发现电影制作人打破了你的预期时的出乎意料,这就是人生,你只有一次可活。你做好了准备,但人生还是会让你猝不及防。
这就是人生,你只有一次可活。
你做好了准备,但人生还是会让你猝不及防。
查理·考夫曼,永远小众,永远敏感,永远困惑不解
《暖暖内含光》的最后一幕颇为经典,二人不断重蹈覆辙,最终选择对无法改变的结局释然。初看《暖暖内含光》,总以为考夫曼就是掉书袋木讷的乔再看却发现,他借克莱门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恐惧——
他总会胡思乱想,他需要被需要,他想要听到别人对自己说:“我找不到不去爱你的理由。”
考夫曼是一个困惑的人,一个经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后发现找不到答案,然后独自去寻找答案的人。
他花了大约5年半的时间写这部小说,试图不断假设、推翻、搞懂自己的人生。
《蚁》没有给出生活的答案,这本书里充斥着啰嗦的絮语、荒唐无稽的情节,但却是最真实的写照。如果你看到了结尾,你会发现——
没错,就如你看到的考夫曼就是真实的他自己一样,b是你,是我,是每一个人。他的孤独、他的悲伤属于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