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满足了我窥视太监生活的好奇心(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书评-钻石棋牌
说起太监,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监,比如东汉末年代表太监群体的十常侍,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清末慈禧太后时期的李莲英。大太监最多的可能是在明朝的司礼监和东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是可以左右朝局,呼风唤雨的一代权监。明朝政治也因他们的飞扬跋扈而被打上了宦官(太监)政治的标签。
明末三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对明代宦官政治和权力本质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他们的认知也对清代太监管理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正以此为始,研究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太监在宫廷内外发挥的作用和生活状态,以及不同皇帝对太监的管理使用策略。
总体而言,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是大权在握、唯我独尊的。他们深知太监政治的弊端,也有较强的防备之心,甚至以明朝太监政治为诫,立下了一些太监管理的规则,防止太监干政。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他们又自信有强大的把控能力,也因此给身边的太监放了不少权,造成了太监管理制度在表述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特别在康熙年间,太监还可涉入政务。
一些太监也倚仗皇帝的信赖不断为自己拓展生存和谋利空间。“传旨”是太监弄权最常见的形式,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传旨,都给了太监们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得以弄权为自己谋利。
一些级别较高的太监不但有权势,还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除了皇帝的赏赐,他们参与多种经济活动。买房置地,开当铺做生意,捐建寺庙,是很多有钱有权的太监都做的事。
不得不说的是,为什么太监会热衷于捐建寺庙呢?不是因为他们信佛有多么虔诚,而是因为“去势”的他们,是没有后代的。大多太监年老出宫后,都不得不寄居寺庙度过余生。所以,在红火时期捐建寺庙,更多为以后养老着想。
当然,炫耀权势也是捐建寺庙的一个原因。比如,如今我们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看到的很多口大钟,都是一些太监资助铸造的,上面都刻下了捐赠者的名字。太监虽然身体残缺,但也像普通人一样,有留下声名的欲望。
这本书满足了我们窥探太监这个特殊群体生活状态的好奇心,也借由太监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清朝的宫廷政治和权力运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