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叠床架屋中重现真实(標本師的魔幻劇本)书评-钻石棋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何谓真实?这是一个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起便不断被探讨的问题。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形态也始终环绕着这个命题不断地演进变化。从现代主义到意识流,从意识流再到后现代主义,由于它们对真实的诠释大相径庭,因而各自衍生出不同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手法。
■何谓真实?
在不同的时代里,对真实的理解完全不同,工业革命之后,人际之间的疏离、人与机械的隔阂,催生了现代主义,认为一切的外物和人们内心所感知的一切,包括是理性的思考、主观的情绪、以及潜藏在内心深处不被察觉的阴暗冲动,都是构成真实的成分。
在十九世纪的现代主义看来,艺术创作者应当极力呈现出世界的真实面貌,包括好的和坏的,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夸大人性中的美好面或邪恶面。因此现代主义的作家、导演、绘画家及音乐家,极尽可能地以人们外在和内在所遭遇的真实困境为主题,并且以客观不加矫饰的手法来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目的是要让观者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如同亲历的真切情感。
到了二十世纪初,意识流被提出来,认为所谓的真实应该是人们主观感知的一切,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波动当中,因此艺术家应当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从作品中退出来,让故事、画面跟着作品人物的意识自行展开,让人物直接将思想与感受传递给观者。
然而,意识流对真实的主张,在艺术呈现上却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艺术作品终究是源自于艺术家的创作,无论艺术家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做到“从作品中退出”,观者接触到始终是艺术家本身的意念,而非作品中人物的意念。因此,后设主义应运而生。
后设主义认为,在所有的艺术创作当中,可靠的真实有两个,第一个是“创作品出自创作家之手”这个事实,第二个是“观者意识当中对创作品所产生的真实理解和感受”。基于对这两个真实的主张,因此后设主义的作品讲究的是,提示观者“创作者存在”这一事实,在观者意识到所观看的是一项人为创作艺术品后,激发观者进行独立于创作者意图的思考与分析,
后设(meta-)两字源于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指的是在什么“之上”或“之外”,就后设小说来说,指的是小说当中存在故事中的故事,亦即同时存在至少两层的观察视角,小说的作者经常会现身于小说当中,阐述他/她创作这部小说的历程,这种“现身”可能是直接以作者本人的身份出现,也可能是以因一个虚拟的作者人物出现,而创作小说的历程可能是他直接创作或是从其他人物那里听来的故事。无论如何,目的都是提示读者,故事无论真实性高低,都是出自作者之手,为的是引导读者朝向某个方向思考,而读者应当体认作者刻意而为的企图,进而摆脱作者的引导,独立分析以形成自己的理解。
后设主义也可称为解构主义,因为主张与后现代主义相通,也常与后现代主义混用。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在杨-马泰尔的这部新作当中,一共出现四个文本故事。一开头,名叫亨利的作者谈及他耗时五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题是“犹太大屠杀的艺术创作形式”,内容上则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主题,另一个部分是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主题。至始至终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没看到亨利的小说的具体内容,因为这部小说被出版社给否定了,认为主题和手法过于枯燥。
由于多年的心血遭到否定,亨利在失望挫败之余,与妻子一同迁居国外的某个城市。在那个城市居住三年后,亨利收到一封读者寄给他的信,里头有一篇短篇小说和一个剧本的节录,从附于其中的纸条上得知,寄信的读者也叫亨利,他需要作者亨利提供协助,至于具体要协助什么,信中却没有说明。
信件中那篇短篇小说是福楼拜所写的《圣朱利安的故事》,讲述朱利安如何获得救赎成为圣人的过程。朱利安年少时期非常着迷于打猎,射杀的动物数量不计其数。在一次的疯狂杀戮中,一只雄鹿对他下了诅咒,说他将会亲手杀死自己的父母。果不其然,在多年之后,朱利安误杀了父母。从此朱利安便独自隐居起来,以惩罚自己所犯的罪。某一天,一个麻风病人来到朱利安家,请求他收容,结果朱利安不仅热情款待,还和这个麻风病人同床而眠。原来这个麻风病人是耶稣化身而成,为的是考验朱利安。结果朱利安就被耶稣带走,成为一个圣人。
在这篇短篇小说的影本上,寄件人用笔在上头画了线,但是这些线标注的全是动物遭到猎杀的描述,至于朱利安离家征战、杀死父母并最终获得救赎的部分,则没有任何标注线在上头。亨利对此感到纳闷,却也因此发现这篇短篇小说予人一种“不平衡”的感受,故事中庞大的篇幅都用在描绘朱利安杀戮动物,然而朱利安成为罪人并获得救赎却是因为杀死父母,似乎对动物的杀戮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不存在罪恶可言。
至于信件中富附的剧本节录,讲的是两个人物关于西洋梨的对话,名叫维吉尔的人物想吃西洋梨,但贝亚德这个人物却不曾见过西洋梨,于是维吉尔以苹果和香蕉为例,巨细靡遗地想贝亚德描绘西洋梨的外形和口感,结果使得贝亚德对西洋梨产生无限的向往。
亨利对叫做亨利的读者所寄来的信件完全摸不到头绪,但从信件的寄件地址看,对方就住在同一个城市极为接近的地方,于是亨利决定亲自登门造访,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登门后亨利发现,对方原来是一个年约八十岁的标本师,专门为人制作动物标本。这位标本师数十年来都在写一个剧本,内容是关于一只叫做维吉尔的吼猴与一只叫做贝亚德的驴子的动物寓言故事,由于亨利前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就是以动物为主角,他希望亨利能协助他完成这个名为《男孩与两个友人》的剧本。
标本师是一个极其沉默寡言的人,街坊邻居都很讨厌这个可鄙刻薄、以动物的死亡维生的人。在亨利协助他写作的过程中,他从不谈及自己的事情,连一般的应对进退的客套话都没有,从来是直接念起某一段剧本内容,然后简单地解释这段内容的前后背景,以及需要补充进去的元素。由于剧本内容是往复跳跃方式一点一点呈现给亨利,因此亨利到很后面才搞清楚整个剧本的完整内容。
原来,维吉尔和贝亚德是两只遭到人类残忍虐待的动物,他们两个在森林里相遇后,便结伴而行,但由于虐待的事情始终没有结束,他们只能恐惧地在森林里晃荡,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在这一路上,维吉尔和贝亚德各自谈起自己的遭遇,并提及在一切过后该如何谈论这种恐怖。就这样,维吉尔和贝亚德开始寻找适当的字汇来总结和表征自己那深入骨髓的恐惧。
从剧本中提到的那些字汇当中,亨利猛然地认出了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词组,那是与犹太大屠杀事件相关的。原来标本师的剧本就是以动物寓言的手法来呈现犹太大屠杀,意外地与亨利耗时五年创作的作品意图相符。而且,从剧本中的描述,亨利认出了那个残酷虐待维吉尔和贝亚德的人物,其实就是标本师的化身,显然标本师撰写这个剧本的目的,为的是给自己参与屠杀犹太人的行为进行救赎。
在发现剧本的真相之后,亨利断然拒绝再为标本师提供协助,没想到标本师竟然凶性大发,刺伤了亨利,还纵火将自己连同公寓一并烧毁。亨利在痊愈之后,写下了整个过程,并凭借着记忆重新写出标本师的剧本,在剧本的最后,亨利添加上了标本师早先要求他写的游戏文本。这个名为《给古斯塔夫的游戏》一共由十三个游戏组成,以第二人称的方式玩着各种与犹太大屠杀相关的游戏,借此让人联想屠杀过程中的种种恐怖感受。
■后设框架下的层层指涉
1、小说的创作意图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这部小说的篇幅只有二百多页,然而创作的企图心却极为宏大,作者试图探究历史事件与艺术重现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想要透过故事本身和写作手法这两个艺术工具,为读者重现历史事件此一“真实”,而这个历史事件指的就是犹太人大屠杀。
犹太人大屠杀堪称是近代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一个历史事件,然而所有涉及这个事件的戏剧或文学作品,几乎全都是在真实事件的架构下对历史进行忠实的见证,却不见其他经过诠释、总结后衍生出的艺术表现。杨-马泰尔认为,历史如若无法转为艺术,最终对所有人而言都会是死的,除却历史学家。他相信,艺术是承载历史的行李箱,满载精华;是历史的救生圈;是种子,是记忆,是疫苗。
因此,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杨-马泰尔在书中的化身亨利谈及自己耗时五年创作的作品,主题便是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重现方式。尽管小说至始至终都未呈现亨利所说的这部作品,但可以明显看出来,这部作品其实就是《标本师的魔幻剧本》这部小说的化身,而杨-马泰尔便透过亨利的笔,阐述他创作《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的意图和信念:对历史进行诠释和总结,将其转化为故事,引起大众的认同。
2、对历史事件的诠释和总结
在将历史事件转化为艺术形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历史事件的核心元素抽取出来。所谓的核心元素,并非指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地方等这类与真实一一对应的客观成分,而是指那些能够让观者体验到事件发生当时人物的情绪与感受的主观成分。毕竟艺术是对“真实”的变形与再创造,为的是以多样的形式来传递真实当中的情感与理解,因此唯有这些主观的情绪性元素是至关重要的。
就犹太人大屠杀而言,其中的核心元素包括:对异类的残害、加害人在残害过程中对罪恶感的缺失、残害手段极尽残酷却缺乏目的性、被害人对残害缘由难以理解的茫然、被害人心中难以言喻又无法抹却的深远恐惧、被害人身处恐惧中却不得不继续生存所展现的虚假欢乐、幸存者在事件过后无法言说该事件的失语沉默。
3、对历史事件的艺术重现
在小说当中,杨-马泰尔一共用了四种不同的文本形式来重建犹太人大屠杀此一历史事件:长篇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短篇小说《圣朱利安的故事》、动物寓言剧本《男孩与两个友人》、以及十三个小游戏构成的游戏文本《给古斯塔夫的游戏》。其中长篇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其实是由作家亨利与标本师的故事,以及后三种文本形式共同构成。
后三个文本故事尽管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但都是以对“异类”的残杀迫害为主题,其中《圣朱利安的故事》是从加害人的视角来阐述残杀异类这一行为,《男孩与两个友人》是从被害人的视角来阐述,《给古斯塔夫的游戏》则是从非当事的第三者的视角来阐述。这三个主题相同、视角不同的文本形式,又分别带出三个创作者:福楼拜、标本师、和作家亨利。
在第一个文本《标本师的魔幻剧本》里头,实际的作者是杨-马泰尔,他化身为小说中的亨利,并借由框架性的写作方式,轮次在“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中进行转换。在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与《给古斯塔夫的游戏》中,亨利的身份是作家;在当中的《圣朱利安的故事》和《男孩与两个友人》中,亨利的身份是读者。这四个故事和四组身份各自担负自己的任务:
《圣朱利安的故事》
主旨在于凸显作家的创作难免流于主观而有所偏颇,读者应当意识到这一点,极力摆脱作者的牵引,形成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男孩与两个友人》
这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文本之外,透过亨利与标本师的互动,一个作家创作的动机源起、灵感来源、以及具体的写作过程,被详实地呈现出来。而在这个文本之内,透过贝亚德与维吉尔这两个角色,呈现了大屠杀这个事件所涵盖的核心元素,这些核心元素被总结和诠释的过程,以及以动物寓言剧本这个形式重现历史事件的结果。
《给古斯塔夫的游戏》
以类似附录的形式呈现在小说的最终部分,目的是以问题的方式让小说的读者体会大屠杀当事人在各个阶段的痛苦感受。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是小说最终的完成状态,目的在于以故事来重现犹太人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而且不仅要呈现重现的最终结果,还要呈现故事的构建过程、背后的创作意图与信念。在以艺术重现历史、唤醒读者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情感时,同时要提示他们,艺术这个媒介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会因为观察者视角的不同或创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而发生失真变形,读者应当时时意识到这点,自行理解和诠释作品的涵义。
■小说的原文名称是《beatrice and virgil》,其中贝亚德和维吉尔这两个名字乃取自于但丁《神曲》当中的人物。前者带领但丁游历天堂,后者则带领但丁游历地狱与炼狱。杨-马泰尔以这两个人物的名字来为笔下角色命名,自然是要传递犹太人大屠杀的悲惨本质,而他选择以驴子和吼猴来作为主角,为的是告诉读者,艺术和事实之间共同的部分并非诸如物种、国籍这种客观的成分,而是当事人所感受和经历的事件“本质”。只要捕捉到这个“本质”,那么以任何形式的艺术来重现历史都是适当且正确的。反倒是拘泥于事件的客观成分、单调地重现事件本身,将无益于后人的记忆、理解与感知。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企图性很巨大,完成的程度也很好。但不可讳言的是,这部小说的形式性远超过故事性,虽然有杨-马泰尔一贯的轻松幽默文笔做媒介,但创作意图过于学术与理论性,因此好看的程度并不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何谓真实?
在不同的时代里,对真实的理解完全不同,工业革命之后,人际之间的疏离、人与机械的隔阂,催生了现代主义,认为一切的外物和人们内心所感知的一切,包括是理性的思考、主观的情绪、以及潜藏在内心深处不被察觉的阴暗冲动,都是构成真实的成分。
在十九世纪的现代主义看来,艺术创作者应当极力呈现出世界的真实面貌,包括好的和坏的,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夸大人性中的美好面或邪恶面。因此现代主义的作家、导演、绘画家及音乐家,极尽可能地以人们外在和内在所遭遇的真实困境为主题,并且以客观不加矫饰的手法来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目的是要让观者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如同亲历的真切情感。
到了二十世纪初,意识流被提出来,认为所谓的真实应该是人们主观感知的一切,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波动当中,因此艺术家应当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从作品中退出来,让故事、画面跟着作品人物的意识自行展开,让人物直接将思想与感受传递给观者。
然而,意识流对真实的主张,在艺术呈现上却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艺术作品终究是源自于艺术家的创作,无论艺术家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做到“从作品中退出”,观者接触到始终是艺术家本身的意念,而非作品中人物的意念。因此,后设主义应运而生。
后设主义认为,在所有的艺术创作当中,可靠的真实有两个,第一个是“创作品出自创作家之手”这个事实,第二个是“观者意识当中对创作品所产生的真实理解和感受”。基于对这两个真实的主张,因此后设主义的作品讲究的是,提示观者“创作者存在”这一事实,在观者意识到所观看的是一项人为创作艺术品后,激发观者进行独立于创作者意图的思考与分析,
后设(meta-)两字源于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指的是在什么“之上”或“之外”,就后设小说来说,指的是小说当中存在故事中的故事,亦即同时存在至少两层的观察视角,小说的作者经常会现身于小说当中,阐述他/她创作这部小说的历程,这种“现身”可能是直接以作者本人的身份出现,也可能是以因一个虚拟的作者人物出现,而创作小说的历程可能是他直接创作或是从其他人物那里听来的故事。无论如何,目的都是提示读者,故事无论真实性高低,都是出自作者之手,为的是引导读者朝向某个方向思考,而读者应当体认作者刻意而为的企图,进而摆脱作者的引导,独立分析以形成自己的理解。
后设主义也可称为解构主义,因为主张与后现代主义相通,也常与后现代主义混用。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在杨-马泰尔的这部新作当中,一共出现四个文本故事。一开头,名叫亨利的作者谈及他耗时五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题是“犹太大屠杀的艺术创作形式”,内容上则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主题,另一个部分是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主题。至始至终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没看到亨利的小说的具体内容,因为这部小说被出版社给否定了,认为主题和手法过于枯燥。
由于多年的心血遭到否定,亨利在失望挫败之余,与妻子一同迁居国外的某个城市。在那个城市居住三年后,亨利收到一封读者寄给他的信,里头有一篇短篇小说和一个剧本的节录,从附于其中的纸条上得知,寄信的读者也叫亨利,他需要作者亨利提供协助,至于具体要协助什么,信中却没有说明。
信件中那篇短篇小说是福楼拜所写的《圣朱利安的故事》,讲述朱利安如何获得救赎成为圣人的过程。朱利安年少时期非常着迷于打猎,射杀的动物数量不计其数。在一次的疯狂杀戮中,一只雄鹿对他下了诅咒,说他将会亲手杀死自己的父母。果不其然,在多年之后,朱利安误杀了父母。从此朱利安便独自隐居起来,以惩罚自己所犯的罪。某一天,一个麻风病人来到朱利安家,请求他收容,结果朱利安不仅热情款待,还和这个麻风病人同床而眠。原来这个麻风病人是耶稣化身而成,为的是考验朱利安。结果朱利安就被耶稣带走,成为一个圣人。
在这篇短篇小说的影本上,寄件人用笔在上头画了线,但是这些线标注的全是动物遭到猎杀的描述,至于朱利安离家征战、杀死父母并最终获得救赎的部分,则没有任何标注线在上头。亨利对此感到纳闷,却也因此发现这篇短篇小说予人一种“不平衡”的感受,故事中庞大的篇幅都用在描绘朱利安杀戮动物,然而朱利安成为罪人并获得救赎却是因为杀死父母,似乎对动物的杀戮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不存在罪恶可言。
至于信件中富附的剧本节录,讲的是两个人物关于西洋梨的对话,名叫维吉尔的人物想吃西洋梨,但贝亚德这个人物却不曾见过西洋梨,于是维吉尔以苹果和香蕉为例,巨细靡遗地想贝亚德描绘西洋梨的外形和口感,结果使得贝亚德对西洋梨产生无限的向往。
亨利对叫做亨利的读者所寄来的信件完全摸不到头绪,但从信件的寄件地址看,对方就住在同一个城市极为接近的地方,于是亨利决定亲自登门造访,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登门后亨利发现,对方原来是一个年约八十岁的标本师,专门为人制作动物标本。这位标本师数十年来都在写一个剧本,内容是关于一只叫做维吉尔的吼猴与一只叫做贝亚德的驴子的动物寓言故事,由于亨利前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就是以动物为主角,他希望亨利能协助他完成这个名为《男孩与两个友人》的剧本。
标本师是一个极其沉默寡言的人,街坊邻居都很讨厌这个可鄙刻薄、以动物的死亡维生的人。在亨利协助他写作的过程中,他从不谈及自己的事情,连一般的应对进退的客套话都没有,从来是直接念起某一段剧本内容,然后简单地解释这段内容的前后背景,以及需要补充进去的元素。由于剧本内容是往复跳跃方式一点一点呈现给亨利,因此亨利到很后面才搞清楚整个剧本的完整内容。
原来,维吉尔和贝亚德是两只遭到人类残忍虐待的动物,他们两个在森林里相遇后,便结伴而行,但由于虐待的事情始终没有结束,他们只能恐惧地在森林里晃荡,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在这一路上,维吉尔和贝亚德各自谈起自己的遭遇,并提及在一切过后该如何谈论这种恐怖。就这样,维吉尔和贝亚德开始寻找适当的字汇来总结和表征自己那深入骨髓的恐惧。
从剧本中提到的那些字汇当中,亨利猛然地认出了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词组,那是与犹太大屠杀事件相关的。原来标本师的剧本就是以动物寓言的手法来呈现犹太大屠杀,意外地与亨利耗时五年创作的作品意图相符。而且,从剧本中的描述,亨利认出了那个残酷虐待维吉尔和贝亚德的人物,其实就是标本师的化身,显然标本师撰写这个剧本的目的,为的是给自己参与屠杀犹太人的行为进行救赎。
在发现剧本的真相之后,亨利断然拒绝再为标本师提供协助,没想到标本师竟然凶性大发,刺伤了亨利,还纵火将自己连同公寓一并烧毁。亨利在痊愈之后,写下了整个过程,并凭借着记忆重新写出标本师的剧本,在剧本的最后,亨利添加上了标本师早先要求他写的游戏文本。这个名为《给古斯塔夫的游戏》一共由十三个游戏组成,以第二人称的方式玩着各种与犹太大屠杀相关的游戏,借此让人联想屠杀过程中的种种恐怖感受。
■后设框架下的层层指涉
1、小说的创作意图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这部小说的篇幅只有二百多页,然而创作的企图心却极为宏大,作者试图探究历史事件与艺术重现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想要透过故事本身和写作手法这两个艺术工具,为读者重现历史事件此一“真实”,而这个历史事件指的就是犹太人大屠杀。
犹太人大屠杀堪称是近代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一个历史事件,然而所有涉及这个事件的戏剧或文学作品,几乎全都是在真实事件的架构下对历史进行忠实的见证,却不见其他经过诠释、总结后衍生出的艺术表现。杨-马泰尔认为,历史如若无法转为艺术,最终对所有人而言都会是死的,除却历史学家。他相信,艺术是承载历史的行李箱,满载精华;是历史的救生圈;是种子,是记忆,是疫苗。
因此,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杨-马泰尔在书中的化身亨利谈及自己耗时五年创作的作品,主题便是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重现方式。尽管小说至始至终都未呈现亨利所说的这部作品,但可以明显看出来,这部作品其实就是《标本师的魔幻剧本》这部小说的化身,而杨-马泰尔便透过亨利的笔,阐述他创作《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的意图和信念:对历史进行诠释和总结,将其转化为故事,引起大众的认同。
2、对历史事件的诠释和总结
在将历史事件转化为艺术形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历史事件的核心元素抽取出来。所谓的核心元素,并非指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地方等这类与真实一一对应的客观成分,而是指那些能够让观者体验到事件发生当时人物的情绪与感受的主观成分。毕竟艺术是对“真实”的变形与再创造,为的是以多样的形式来传递真实当中的情感与理解,因此唯有这些主观的情绪性元素是至关重要的。
就犹太人大屠杀而言,其中的核心元素包括:对异类的残害、加害人在残害过程中对罪恶感的缺失、残害手段极尽残酷却缺乏目的性、被害人对残害缘由难以理解的茫然、被害人心中难以言喻又无法抹却的深远恐惧、被害人身处恐惧中却不得不继续生存所展现的虚假欢乐、幸存者在事件过后无法言说该事件的失语沉默。
3、对历史事件的艺术重现
在小说当中,杨-马泰尔一共用了四种不同的文本形式来重建犹太人大屠杀此一历史事件:长篇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短篇小说《圣朱利安的故事》、动物寓言剧本《男孩与两个友人》、以及十三个小游戏构成的游戏文本《给古斯塔夫的游戏》。其中长篇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其实是由作家亨利与标本师的故事,以及后三种文本形式共同构成。
后三个文本故事尽管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但都是以对“异类”的残杀迫害为主题,其中《圣朱利安的故事》是从加害人的视角来阐述残杀异类这一行为,《男孩与两个友人》是从被害人的视角来阐述,《给古斯塔夫的游戏》则是从非当事的第三者的视角来阐述。这三个主题相同、视角不同的文本形式,又分别带出三个创作者:福楼拜、标本师、和作家亨利。
在第一个文本《标本师的魔幻剧本》里头,实际的作者是杨-马泰尔,他化身为小说中的亨利,并借由框架性的写作方式,轮次在“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中进行转换。在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与《给古斯塔夫的游戏》中,亨利的身份是作家;在当中的《圣朱利安的故事》和《男孩与两个友人》中,亨利的身份是读者。这四个故事和四组身份各自担负自己的任务:
《圣朱利安的故事》
主旨在于凸显作家的创作难免流于主观而有所偏颇,读者应当意识到这一点,极力摆脱作者的牵引,形成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男孩与两个友人》
这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文本之外,透过亨利与标本师的互动,一个作家创作的动机源起、灵感来源、以及具体的写作过程,被详实地呈现出来。而在这个文本之内,透过贝亚德与维吉尔这两个角色,呈现了大屠杀这个事件所涵盖的核心元素,这些核心元素被总结和诠释的过程,以及以动物寓言剧本这个形式重现历史事件的结果。
《给古斯塔夫的游戏》
以类似附录的形式呈现在小说的最终部分,目的是以问题的方式让小说的读者体会大屠杀当事人在各个阶段的痛苦感受。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是小说最终的完成状态,目的在于以故事来重现犹太人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而且不仅要呈现重现的最终结果,还要呈现故事的构建过程、背后的创作意图与信念。在以艺术重现历史、唤醒读者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情感时,同时要提示他们,艺术这个媒介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会因为观察者视角的不同或创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而发生失真变形,读者应当时时意识到这点,自行理解和诠释作品的涵义。
■小说的原文名称是《beatrice and virgil》,其中贝亚德和维吉尔这两个名字乃取自于但丁《神曲》当中的人物。前者带领但丁游历天堂,后者则带领但丁游历地狱与炼狱。杨-马泰尔以这两个人物的名字来为笔下角色命名,自然是要传递犹太人大屠杀的悲惨本质,而他选择以驴子和吼猴来作为主角,为的是告诉读者,艺术和事实之间共同的部分并非诸如物种、国籍这种客观的成分,而是当事人所感受和经历的事件“本质”。只要捕捉到这个“本质”,那么以任何形式的艺术来重现历史都是适当且正确的。反倒是拘泥于事件的客观成分、单调地重现事件本身,将无益于后人的记忆、理解与感知。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企图性很巨大,完成的程度也很好。但不可讳言的是,这部小说的形式性远超过故事性,虽然有杨-马泰尔一贯的轻松幽默文笔做媒介,但创作意图过于学术与理论性,因此好看的程度并不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