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出品方:
原作名: anything is possible
译者: /
出版年: 2019-8-1
页数: 387
定价: 6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4274210
4星 43.2%
3星 21.5%
2星 2.9%
1星 0.0%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普利策奖得主、《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
收录《我叫露西·巴顿》与《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尝过孤独之痛的人,都会因为这本书而感觉好多了!
★《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
★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最爱书单
★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今日美国》《明星论坛报》、《圣路易斯邮报》、book page、libraryreads 年度图书!
★goodreads读者票选最佳小说
★改编话剧在伦敦及百老汇上演
★我们想方设法去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管我们把那称作什么,在我看来,那是我们最卑劣的一面,这种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
……………………………………………………………………………………………
我们全家都是怪胎,住在一座丁点大的村镇里。别的小孩看到我们会捏着鼻子跑开,说我们臭烘烘的。老...
★普利策奖得主、《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
收录《我叫露西·巴顿》与《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尝过孤独之痛的人,都会因为这本书而感觉好多了!
★《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
★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最爱书单
★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今日美国》《明星论坛报》、《圣路易斯邮报》、book page、libraryreads 年度图书!
★goodreads读者票选最佳小说
★改编话剧在伦敦及百老汇上演
★我们想方设法去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管我们把那称作什么,在我看来,那是我们最卑劣的一面,这种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
……………………………………………………………………………………………
我们全家都是怪胎,住在一座丁点大的村镇里。别的小孩看到我们会捏着鼻子跑开,说我们臭烘烘的。老师对姐姐说,没有人穷得连肥皂都买不起。我们也常常在垃圾桶里找吃的。毫无预警的时候,父母会突然起劲儿地揍我们。
我们与世隔绝,我们没有朋友,受人嘲笑,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世界。
如今,我已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作家,十多年来再也没见过任何家人。有一天,母亲突然出现在我的病床脚,我竟开始觉得:从前的岁月并没有那么糟。没错,贫穷总是和虐待连在一起,但我爱我的妈妈。只是时不时地,那黑暗的滋味仍会意外地骤然充满我的身心。
我们都是一团糟,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但这没关系。人生就是不断向前,一切皆有可能。 可怜可怜我们每个人吧。
……………………………………………………………………………………………
当斯特劳特来到她最擅长的领域,谁能比她写得更好?这是一本带着宽宏大量与讽刺书写日常生活的书,一部完全配得上这个书名的小说。斯特劳特深入笔下人物灵魂最幽深的角落,仿佛我们就是那些人。试试看你能不能不流泪地读完它,要么就为它惊叹吧。——《今日美国》
斯特劳特的故事讲的是我们如何肩负重担行走于人生,尽管大声承认伤痛能够减轻我们的苦楚,但我们却总是无声地承受着。——《华盛顿邮报》
它给予我们珍贵的情感财富,从最黑暗的苦难到最简单的快乐。——《纽约时报》
斯特劳特总是能将人们彼此珍爱的方式转化为神秘深邃的文字,让我们惊叹。——《芝加哥论坛报》
一切皆有可能的创作者 · · · · · ·
-
作者
-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美国当代作家。1956年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市,大学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奥利芙·基特里奇》《一切皆有可能》等。作品长居《纽约时报》畅销榜前列,在文坛拥有坚实口碑。2009年凭借《奥利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小说奖。
目录 · · · · · ·
一切皆有可能
标志
风车
碎裂
砸拇指理论
· · · · · · ()
一切皆有可能
标志
风车
碎裂
砸拇指理论
密西西比的玛丽
妹妹
多蒂的旅馆
雪盲
礼物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
>
喜欢读"一切皆有可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
12.99元
-
20.40元
-
25.00元
-
23.99元
-
34.90元
喜欢读"一切皆有可能"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
>
一切皆有可能的书评 · · · · · · ( )
我害怕读她,但我忍不住
《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但这没关系”
在别人的故事里,读到自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命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 在这场旅程中,有人成为让别人仰视的存在;但更多的人,仍然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他们的生命之歌有时很糟,但你总能从形形色色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们总是不能忽视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事物。 生命艰难,但我想,没那么糟。 《我想,...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条裂隙
成为mississippi mary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冥想谈到了“理想”。我在脑海勾勒出黄色比基尼与蓝天白沙相对比的画面,是mary。我想成为mary 一样的人,勇于爱,勇于接受,勇于和解。 lucy 让我想到《玻璃城堡》,pete和patty 让我想到《百年酒馆》的pete 和alice。 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心灵鸡汤的感觉,每个出场人物都那么糟... ()>
论坛 · · · · · ·
来自 | 2 回应 | 2022-01-08 10:42:20 | |
来自 | 2020-04-18 01:02:39 | ||
来自 | 2020-01-03 05:59:54 | ||
来自 | 2019-09-29 16:04:33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8.1分 83人读过
-
8.8分 74人读过
-
-
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1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蓝蓝的紫)
- (张怒)
- (fima)
- (波豆豆)
-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2.00 元)
- 有39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一切皆有可能的评论:
2
失去了《奥丽芙基特里奇》的灵气,孤独和疏离感就变成了长长的怨气。
16
奥丽芙·基特里奇的冷峻消失了。真正的疼痛一生只有一次,真正的救赎或尝试救赎也只有一次,其余的反反复复都是对皮肤结痂伤口的抓挠,痒,但又有点快感。第一部分的露西巴顿直到倒数第二页我都有种阅读中产阶级文学的钝感,那种中产阶级的气息也不是卡佛或耶茨式的,一点也不疼,读到最后一页戛然而止的时候忽然想到那大概是因为“露西巴顿”是真的从生活的底端杀出来获得平静坦然的吧。第二部分《一切皆有可能》里的《砸拇指理论... 奥丽芙·基特里奇的冷峻消失了。真正的疼痛一生只有一次,真正的救赎或尝试救赎也只有一次,其余的反反复复都是对皮肤结痂伤口的抓挠,痒,但又有点快感。第一部分的露西巴顿直到倒数第二页我都有种阅读中产阶级文学的钝感,那种中产阶级的气息也不是卡佛或耶茨式的,一点也不疼,读到最后一页戛然而止的时候忽然想到那大概是因为“露西巴顿”是真的从生活的底端杀出来获得平静坦然的吧。第二部分《一切皆有可能》里的《砸拇指理论》大概是最接近我最初对作家的认知的。以及怎么觉得这本书腰封营销都奔着鸡汤方向走的呢就。 ()
38
坐在理发店里的时候,就会突然想起书里写母女的很多片段。那么多女人去美容院整容,不是为了变得更漂亮,而是为了不那么像自己的母亲。坐在医院候诊的时候,想起书里开篇,时隔二十多年,母亲从家乡赶来,突然出现在露西的病床脚。聊起往事,有那么多误会又有那么多无能为力。阴影终究无法消退,但没有爱是完美的。无比珍视的一本书,只因里面有我,我的孤独, 我的伤痛,我的沉默掩饰,我的贫穷,以及与贫穷相连的一切,有我的人... 坐在理发店里的时候,就会突然想起书里写母女的很多片段。那么多女人去美容院整容,不是为了变得更漂亮,而是为了不那么像自己的母亲。坐在医院候诊的时候,想起书里开篇,时隔二十多年,母亲从家乡赶来,突然出现在露西的病床脚。聊起往事,有那么多误会又有那么多无能为力。阴影终究无法消退,但没有爱是完美的。无比珍视的一本书,只因里面有我,我的孤独, 我的伤痛,我的沉默掩饰,我的贫穷,以及与贫穷相连的一切,有我的人生。 ()
7
应该把这位作者的书来一套全集!最好还是套装!她的处女作,国内译作《十六岁的夏天》也该洗版了!
6
切切莫莫,于心于人,于人更于心。斯特劳特的文字一直都是恒久的共振与撼动的心存,就像那神经末梢,精准地传达出信息来,又滑进人心带起阵阵涟漪,似露回甘
0 重庆
人在一段关系里破碎,直到被另一段关系治愈拾起。可能是紧接着,也可能到年老体衰的某一刻。
0 湖南
整本书貌似是原著两本合在一起的,共389页,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露西·巴顿的故事,童年并那么美好的她离开小镇读大学,最后去到纽约,成为了一位作家,十多年来再也没见过任何家人。有一天,母亲突然出现在她的病床边,陪伴她的这段时间,两人聊了镇上的很多人,回忆涌上露西的心头,她发现虽然过去的贫穷与虐待连在一起,但她爱她的妈妈;那些晦暗的时光时不时还是会浮现,但同样也没那么糟。 第二部分则是前面露西与母亲聊到... 整本书貌似是原著两本合在一起的,共389页,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露西·巴顿的故事,童年并那么美好的她离开小镇读大学,最后去到纽约,成为了一位作家,十多年来再也没见过任何家人。有一天,母亲突然出现在她的病床边,陪伴她的这段时间,两人聊了镇上的很多人,回忆涌上露西的心头,她发现虽然过去的贫穷与虐待连在一起,但她爱她的妈妈;那些晦暗的时光时不时还是会浮现,但同样也没那么糟。 第二部分则是前面露西与母亲聊到的那些人单独的人生篇章叙述,战争似乎给不少人都带来不可磨灭的后遗症,每个人都连系在了一起,不管何种方式,生活总是不如意,而一切皆有可能。 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挺亮眼的,但太多人的故事,让我眼花缭乱,读完一时没法明白作者更深沉地想要表达什么? ()
0 安徽
小镇人们的生活,留下来的人孤独着、绝望着,离开的人也一样漂泊着、屈辱着、痛苦着,每个人都有自己自认为的隐秘不被人知晓的生活,但小镇实在是太小了,就连每个房子内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知晓着,贫穷、动荡、恐惧、不安使孩童时期的印记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而大人们都沉默着、隐忍着,也希冀着、盼望着就这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想起了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帕蒂、多蒂是书里喜欢的人物。
0 广东
我曾让自己难堪172
0 四川
第一个故事展开后,后面再读就很精彩。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喜欢其中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