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科波拉
原作名: crimes of art terror
译者:
出版年: 2023-2
页数: 224
定价: 6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isbn: 9787305261282
4星 51.1%
3星 14.2%
2星 1.4%
1星 0.7%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艺术家与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一体双生?
✔直击9·11事件,消费社会、大众媒体与爱国行为如何勾连?
✔炸弹客与艺术家互为镜像,颠覆经济与文化秩序?
✔从陀氏的《罪与罚》到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文学与电影中潜藏了怎样的越界欲望?
-----------------------------------------
★切中要害的社会调查 x 细思极恐的深度揭秘 x 自由大胆的跨文化研究
-----------------------------------------
★以尖锐的诘问打开潘多拉魔盒,如同飓风席卷世界。
-----------------------------------------
★美国杰出学者文化研究力作首译中文,知名学者陆建德、知名作家小白联袂推荐。
---------------...
【编辑推荐】
★艺术家与杀人犯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一体双生?
✔直击9·11事件,消费社会、大众媒体与爱国行为如何勾连?
✔炸弹客与艺术家互为镜像,颠覆经济与文化秩序?
✔从陀氏的《罪与罚》到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文学与电影中潜藏了怎样的越界欲望?
-----------------------------------------
★切中要害的社会调查 x 细思极恐的深度揭秘 x 自由大胆的跨文化研究
-----------------------------------------
★以尖锐的诘问打开潘多拉魔盒,如同飓风席卷世界。
-----------------------------------------
★美国杰出学者文化研究力作首译中文,知名学者陆建德、知名作家小白联袂推荐。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完美呈现艺术与恐怖的阴郁诡谲。
=======================
【内容简介】
杀人犯、艺术家和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
本书探索了文学创造力与暴力,甚至与政治恐怖之间令人不安的紧密联系。作者从9·11事件谈起,论及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将世贸大厦遇袭称为伟大艺术这一事件,进一步揭示出,潜藏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是一种将要颠覆世界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力量。当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恐怖主义的欲望。作者提出,在作家和艺术家的力量逐渐消退之时,是罪犯和恐怖主义者继承了这种浪漫而又颇具毁灭性的传统。
作者在高雅和通俗艺术、虚构和真实罪案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编织出一张冲动之网,网住人们不安的精神。
=======================
【名人推荐】
艺术的活力有赖于接连不断的“越界”,挑战陈规与传统的艺术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路西法。作者以罪与罚为主题,揭示先锋文学艺术和电影如何重塑人的意识,颠覆“存在的统一性”(叶芝语)。这本书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陆建德(知名学者)
-----------------------------------------
将艺术家对越界和颠覆的渴望,与真实世界令人恐惧的暴力行为并置,不仅仅是某种隐喻。话语本身即是行动,写作,以及其他诸种艺术创造,都是一次心智事件,在艺术想象与真实行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心理同构。本书试图由此重新考虑艺术之于世界的位置:对于他们制造的破坏,越界艺术家们天然具有豁免权吗?或者,艺术家是不是应该退回其边缘一隅,不要去妄想改变世界?
——小白(知名作家)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弗兰克·兰特里夏(frank lentricchia),杜克大学三一艺术与科学学院教授,已出版《现代主义四重奏》等十余部评论性作品。
乔迪·麦考利夫(jody mcauliffe),杜克大学戏剧研究系和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导演、小说家、戏剧影视评论家。
【译者简介】
刘洋,南京大学英语系牛津大学英语系联合培养博士,现任南京大学英语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归零地
第二章 文学恐怖主义者
第三章 孤独的野蛮人
第四章 越界
第五章 粗野汉子
· · · · · · ()
第一章 归零地
第二章 文学恐怖主义者
第三章 孤独的野蛮人
第四章 越界
第五章 粗野汉子
第六章 故意成为孤儿的人们
第七章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最后的疯傻(一个虚构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致谢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艺术的罪与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
24.99元
-
77.70元
喜欢读"艺术的罪与罚"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
>
艺术的罪与罚的书评 · · · · · · (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才慢慢咀嚼完这本仅200多页的小书,掩卷后最想做的是向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推动者们致以深深的钦敬和感谢。以这本书的大胆题材和英勇发问,能够面世的难度可想而知。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文艺理论批评,但却达到了我从前从未遇到、也未曾想象过的“越界”。 故事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喜欢暴力,当暴力事件发生时,人们会感到不适,会谴责施暴者,会皱起眉头或者捂住眼睛,会做出道德评判,会义愤填膺。假如有人对暴力事件表现出欣赏、享受、赞叹,那么他会被认为是个“疯子”,“不正常的人”。然而在艺术的领域,暴力却取得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的年轮指向1917年。 一战的硝烟并未呈现变淡的趋势,或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感到一丝绝望, 那个在美国闲逛的法国青年,“翻转了一件家用陶瓷品”。 于是,“翻转”出了一座里程碑。 杜尚用他的“戏谑之举”,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艺术?”和“艺术可以是什么?”——如果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从一部漫画谈起。 受病重母亲委托,伊藤优太开始用手机拍摄关于母亲的纪录片电影。最终,作为持镜者的优太拒绝拍下母亲的死亡瞬间,他大喊着“再见,妈妈”逃离了医院,那一刻,他身后的医院爆炸了。这是优太拍摄的电影《爆亡吾母》的结尾。之后,因逃避而留下的遗憾在同校女... ()>
论坛 · · · ·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无心恋战)
- (顾舜若)
- (疏狂老鬼)
- (零度)
- (宁止水)
谁读这本书? · · ·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36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艺术的罪与罚的评论:
5 山东
老外写的东西本身就很啰嗦,当下的翻译又都像是机器翻译。
5 北京
对艺术与罪恶的一体两面分析,对其中蕴含的创作欲望与越界行为的探究,而这些分析和探究又都建立在从陀翁康拉德梅尔维尔到卡波特梅勒埃利斯等近现代作家的经典“罪恶”文本之上,于是让阅读不会只局限于理性和思辨,有更多来自作品本身的感悟。
0 上海
第一篇《归零地》就已经让我大为震惊,结果这才只不过是开胃菜!!
0 上海
打着艺术的幌子和名义,做任何事都可以一路畅行无阻吗?哪怕违背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甚至犯罪?本书的作者发出了超大声的诘问。阅读此书需要一定的门槛,开篇作者就亮出了阅读台阶,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阅读量(特别要熟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陀翁的《罪与罚》),观影量(卡萨维蒂的《谋杀地下老板》你看过吗你看过吗?老马丁的《喜剧之王》你看过吗看过吗?),得备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自己掂量一... 打着艺术的幌子和名义,做任何事都可以一路畅行无阻吗?哪怕违背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甚至犯罪?本书的作者发出了超大声的诘问。阅读此书需要一定的门槛,开篇作者就亮出了阅读台阶,对读者有一定的要求,阅读量(特别要熟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陀翁的《罪与罚》),观影量(卡萨维蒂的《谋杀地下老板》你看过吗你看过吗?老马丁的《喜剧之王》你看过吗看过吗?),得备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自己掂量一下是否继续下去,否则随着作者洋洋洒洒肆意放飞的叙述可能会读的一脸懵找不到北——我个人也遭遇到一点阅读障碍。 ()
0 江苏
题目很fancy 内容比较无聊
0 江苏
读这本之前由衷建议一定要去啃啃陀氏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会更易于理解
0 山东
跳脱的思绪配合糟糕的翻译,很难说看懂了多少。选题惊艳,行文散漫,里面推荐的小说还是要读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领悟出什么有关越界的隐秘关联
0 云南
有趣的切口,自以为是的内容
0 湖南
不太喜欢其中一些基于其他文本的评论语言,像零碎的呓语,太像附生文本了。
0 江苏
我也要做一个文化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