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当人人都能向上流动的预期被打破,一个负责任的社会要如何走向未来?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汉斯-马特霍夫经济写作奖
【内容简介】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的狂欢中称德国为“电梯社会”——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将自己的大众汽车升级为奥迪汽车,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并期望自己孩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进一步提高。然而所谓 "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这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其实已经充满焦虑和冲突。
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使用了两个关键概念:倒退现代化和向下流动,对于分析德国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而言,这其中任何一个词都不能被拿掉。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如今德国社会这种社会断裂的原因,并调查了因此而出现的隐患。他的结论是,尽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设法应付过去,但在表面之下...
【编辑推荐】
当人人都能向上流动的预期被打破,一个负责任的社会要如何走向未来?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汉斯-马特霍夫经济写作奖
【内容简介】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的狂欢中称德国为“电梯社会”——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将自己的大众汽车升级为奥迪汽车,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并期望自己孩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进一步提高。然而所谓 "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这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其实已经充满焦虑和冲突。
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使用了两个关键概念:倒退现代化和向下流动,对于分析德国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而言,这其中任何一个词都不能被拿掉。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如今德国社会这种社会断裂的原因,并调查了因此而出现的隐患。他的结论是,尽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设法应付过去,但在表面之下酝酿的紧张局势仍有可能在未来破坏德国体系的稳定。
【名家推荐】
得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对统计数据的解释能力和阐释的敏锐性,才能解读一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中充满的焦虑和冲突的氛围。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图书中,纳赫特威令人印象深刻地结合了这三种才华,成功地促使人们对当代德国进行了必要的视角转变。他不仅告诉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德国的向下流动、不稳定和两极分化是如何增长的,还充分展现了遭受这些发展影响的人们是如何与生活的降级作斗争的。每一个对西方国家经济财富黑暗面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阿克塞尔·霍耐特,德国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
本书是真正的杰作。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详细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德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成功、政治稳定的典范。这本书走在主流理论的前沿,对“倒退现代化”提出了基于经验的综合观点,这一概念在资本主义发展研究的未来进展中值得期待。
——沃尔夫冈•施特雷克,马克斯-普朗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这是对欧洲的重要国家——其社会经济、政治以及自我诊断的重要批判性回顾。
——戈兰·瑟伯恩
奥利弗·纳赫特威写了一本以经验为基础的、极具话题性的书。他主要关注德国,但其分析具有更广泛的相关性。纳赫特威揭示了降低社会差异重要性的“电梯效应”已经终结。“向下的自动扶梯效应”现在使阶级差距再次显现。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以及人们的不安感日益加剧。
——马歇尔·范·林登
对威胁德国稳定的危机的深刻描述。
作者简介 · · · · · ·
奥利弗·纳赫特威(oliver nachtwey),德国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巴塞尔大学社会结构分析教授。曾在哥廷根乔治-奥古斯特大学的dfg研究培训小组 "欧洲社会模式的未来"从事研究工作,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劳动和工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和社会运动。
译者简介
黄琬,得克萨斯a&m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迁移、家庭、媒体、偏常行为。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社会现代性 001
福利国家的重要性 003
正常劳动关系 005
社会经济公民权的发展 007
社会升迁、电梯效应与个体化 009
· · · · · · ()
第一章 社会现代性 001
福利国家的重要性 003
正常劳动关系 005
社会经济公民权的发展 007
社会升迁、电梯效应与个体化 009
社会冲突的转型 015
成功的辩证逻辑与社会现代性的枯竭 017
第二章 (几乎)没有增长的资本主义 021
后增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024
新自由主义的漫长兴起 025
投资不振 030
金融资本主义与增长危机 033
第三章 倒退现代化 043
新自由主义共谋 049
自由化的撒旦磨坊 054
被市场支配的后民主 056
福利国家与社会权利 060
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公民权 062
双重个体化 068
公平:前进一步,后退两步 070
社会公民权的倒退 073
第四章 向下流动 077
工业服务社会 081
向下的自动扶梯 084
朝不保夕的工作 091
向下流动、地位焦虑和不稳固的中产阶级 098
固定的向下流动 105
德国经济的相对实力 109
新的阶层化 113
向下流动社会中的失范 114
新的阶级社会 118
第五章 反抗 125
围绕工作和社会诉求的新冲突 132
因向下流动而起的冲突在全欧洲出现 140
后习俗抗议 142
筑起人墙的公民 147
pegida(反西方伊斯兰化):愤怒的右翼公民 150
抵抗与公民 156
后 记 165
维持政治稳定的支柱摇摇欲坠 165
战后时期的政治制度 167
主要政党的危机 168
政党制度碎片化之路 170
德国与国际危机 176
放慢速度的魏玛 179
注 释 185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短评 · · · · · · ( )
>
德国电梯社会的书评 · · · · · · (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4.5 作者是一位德国的专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扣0.5分是因为深度广度还不够——当然这可能是因为作者要顾及更广泛的阅读者。虽然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但很显然作者跟约瑟夫.熊彼特和赫伯特·西蒙这样的横跨多学科的大拿相比,涉猎范围有限,否则这本书涉及到的命题完全可以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名看着挺玄乎,其实既不深奥,也不复杂,此处特别说明,前述更多是褒义的。 纸上读来不觉深,是因为逻辑清晰,清晰到甚至可以窥目录而知全文,论述也足够直白,近乎白描的行文手法让此书几乎没有阅读门槛。没有什么来由的,我很想尝试着来一次不那么玄的“故弄玄虚”,复述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从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结束开始,探讨德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难民危机。 🟡电梯效应 战后的繁荣时期被喻为“电梯效应”。 根据这个隐喻,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社会中,从工薪阶层到富人的所有阶层都站在同一个电梯里,一起上升。阶层或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虽然还存在,但当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荣幸能在鉴书团活动中获赠这本“薄荷实验”的新书《德国电梯社会》,从3年半前读《人行道王国》开始,到现在应该读了有10本左右“薄荷实验”的书,在这本书之前,这一系列的书,更多的是田野调查类的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译本,但这本书着实让我意外。 先说外观,初拿这本书,直... ()>
论坛 · · · · · ·
来自 | 2 回应 | 2023-07-27 19:42:59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xuke)
- (疏狂老鬼)
- (浊克斯)
- (kdropinstant)
- (左思)
谁读这本书? · · ·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10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德国电梯社会的评论:
0 广东
一本薄书,但是越读越觉得内容和分量高深,对书中描述的“一边现代化一边衰退”的欧洲社会时有一种的empathy pain。以近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为标尺,欧洲国家战后对自由主义经济的尝试导致了无制度化,到福利国家时期的再制度化,再到上行社会瓦解后的去制度化,公民身份也伴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国家/集体公民演变为个人/市场公民,公民个体成为自负盈亏的功绩主体。个人命运的失败不再被批判地解释为集体社会体验... 一本薄书,但是越读越觉得内容和分量高深,对书中描述的“一边现代化一边衰退”的欧洲社会时有一种的empathy pain。以近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为标尺,欧洲国家战后对自由主义经济的尝试导致了无制度化,到福利国家时期的再制度化,再到上行社会瓦解后的去制度化,公民身份也伴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国家/集体公民演变为个人/市场公民,公民个体成为自负盈亏的功绩主体。个人命运的失败不再被批判地解释为集体社会体验,而被视为一种社会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结果,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变成了成功本身,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心态和民主参与形态的扭曲...感觉完全领悟出其中的真意还需要再读一两遍,但却也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初步想应该阶段性地推动社会达成一些多元化价值评价体系的共识,也许能短暂弥合一下不断自封闭却又整体下沉的阶层社会 ()
0 上海
太粗陋的比喻
0 广东
根据乌尔利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电梯效应”的概念,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社会中,从工薪阶层到富人的所有阶层都站在同一个电梯里,一起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阶层或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肯定没有被消除,但当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富有,这种不平等便不再那么重要:“阶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尽管存在着各种新的、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但在收入、教育、流动性、权利、科学,以及大众消费等方面都出现了集体... 根据乌尔利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电梯效应”的概念,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社会中,从工薪阶层到富人的所有阶层都站在同一个电梯里,一起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阶层或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肯定没有被消除,但当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富有,这种不平等便不再那么重要:“阶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尽管存在着各种新的、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但在收入、教育、流动性、权利、科学,以及大众消费等方面都出现了集体上升。” 然而,所谓“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这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其实已经充满焦虑和冲突。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使用了两个关键概念:倒退现代化和向下流动,对于分析德国当代资本主危机而言,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拿掉。 ()
5 北京
仿佛揽镜自照。中国也正在经历向下流动的危机——国内“中产行业”萎靡不振,国际环境有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放缓带来预期与现实不符的巨大心理落差和焦虑,并客观上造成了向下流动的压力。经济放缓也让阶级矛盾再次凸显,反腐是维稳的重要手段,也是偿还经济高增长时期法律缺位权力越位的欠账。回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用意本善的政策如果出台时机不恰当只会适得其反,希望有些补救为时未晚。 翻译一般。
0 上海
基于贝克的“电梯社会”阐释当下德国社会机制、社会阶级、雇佣、企业和市场的整体变化,问题很清晰:战后一直靠福利国家维持欧洲最稳定发展的德国为何出现了劳工异化、排外等失范社会现象,其中新自由主义市场对社会机制的入侵,教育的不必然向上,社会责任的下放都带来了新的阶层和新的社会流动。虽然是德国,但很多描述也会觉得似曾相识;当然贝克一脉的理论缺陷在于先天认定一种社会范式存在,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明确结构位置,... 基于贝克的“电梯社会”阐释当下德国社会机制、社会阶级、雇佣、企业和市场的整体变化,问题很清晰:战后一直靠福利国家维持欧洲最稳定发展的德国为何出现了劳工异化、排外等失范社会现象,其中新自由主义市场对社会机制的入侵,教育的不必然向上,社会责任的下放都带来了新的阶层和新的社会流动。虽然是德国,但很多描述也会觉得似曾相识;当然贝克一脉的理论缺陷在于先天认定一种社会范式存在,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明确结构位置,结构主义和劳工理论的背景很强 ()
0 上海
要点其实很契合现在的我国国情,电梯社会的红利期结束后阶级跃生仿佛实现了,年轻人找不到与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工作,但实际上分化却越大且无法逾越。反抗那章可延伸至大卫·格雷伯的走上街头。缺点是默认读者对德国社会/d派及社yun有所了解,作为非专业而言无法有更深的理解。
0 广东
根据乌尔利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电梯效应”的概念,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社会中,从工薪阶层到富人的所有阶层都站在同一个电梯里,一起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阶层或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肯定没有被消除,但当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富有,这种不平等便不再那么重要:“阶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尽管存在着各种新的、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但在收入、教育、流动性、权利、科学,以及大众消费等方面都出现了集体... 根据乌尔利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电梯效应”的概念,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社会中,从工薪阶层到富人的所有阶层都站在同一个电梯里,一起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阶层或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肯定没有被消除,但当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富有,这种不平等便不再那么重要:“阶级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尽管存在着各种新的、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但在收入、教育、流动性、权利、科学,以及大众消费等方面都出现了集体上升。” 然而,所谓“电梯社会”的齿轮早已停了下来。由于没有了昨日的社会流动性,这个从外部看起来极其有序、富裕和健康的国家其实已经充满焦虑和冲突。奥利弗·纳赫特威以德国为例,使用了两个关键概念:倒退现代化和向下流动,对于分析德国当代资本主危机而言,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拿掉。 ()
0 江苏
认真地写了一篇书评,讲了一个故事,却被提示可能违反了社区规则,需要等候审核。原来,现在,讲故事,竟然这么容易违规。但笑不语。
0 安徽
句句不提中国,句句都是当代中国经济状况。
0 广东
在书的102页,奥利弗·纳赫特威引用了德国派遣工的肺腑之言:“当每次看着我的孩子们,我都感到害怕。”三胎政策落地后,我们似乎蓦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育孩子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成为“最后一代”。消费主义与有限度的享乐主义(物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看不到孩子们的“上升空间”和“卷不动”的巨大压力,也给很多年轻人制造了生儿育女的旋涡与黑洞——生儿育女是一个深... 在书的102页,奥利弗·纳赫特威引用了德国派遣工的肺腑之言:“当每次看着我的孩子们,我都感到害怕。”三胎政策落地后,我们似乎蓦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生育孩子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成为“最后一代”。消费主义与有限度的享乐主义(物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看不到孩子们的“上升空间”和“卷不动”的巨大压力,也给很多年轻人制造了生儿育女的旋涡与黑洞——生儿育女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我们是否要自挖自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