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副标题: 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
原作名: we keep the dead close: a murder at harvard and a half century of silence
译者:
出版年: 2024-9-1
页数: 606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isbn: 9787532795062
出版社:
副标题: 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
原作名: we keep the dead close: a murder at harvard and a half century of silence
译者:
出版年: 2024-9-1
页数: 606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isbn: 9787532795062
评价: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上海译文)
- (上海译文社科)
- (零度)
- (菊花夜行军)
-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2小时前 想读
今天晚上 想读
今天晚上 想读
今天下午 读过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22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追凶的评论:
67 北京
我翻译的非虚构作品,终于在上海译文纪实系列出版了。40万字,600页(以后再也不接这么长的书了),耗时九个月,坐月子期间交的稿,现在孩子两岁多,它也问世了。关于学术界的厌女症,一桩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女学生被害案。作者库珀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调查这起悬案,她的个人生活也跟案件搅和在一起。重重疑团、都市传说、女性的曲折命运尽在其中。
10 上海
是那种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故事的主线和背景是人类学、考古挖掘,神秘又兼具危险氛围。是 girls help girls 的故事,有一直以来都值得关注的立意——学术界的厌女症,女性在学术界的处境、如职业晋升、性骚扰/性侵害等问题,有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调查,有写作的执着和激情,有个人的情感投入,充满了镜像和投射,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混合隐秘、令人紧张迭起又泄气的反转、神秘又古老的学术界、考古与田野调查... 是那种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故事的主线和背景是人类学、考古挖掘,神秘又兼具危险氛围。是 girls help girls 的故事,有一直以来都值得关注的立意——学术界的厌女症,女性在学术界的处境、如职业晋升、性骚扰/性侵害等问题,有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调查,有写作的执着和激情,有个人的情感投入,充满了镜像和投射,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混合隐秘、令人紧张迭起又泄气的反转、神秘又古老的学术界、考古与田野调查、现实与过去的互文等因素的叙事文本。在对简·布里顿案件的追踪调查过程中,库珀感受到五十年来女性所处处境的变与不变,致力于记录人们对身处其中的结构和制度的选择性忽视和沉默。绝对不会令人感到乏味。 ()
4 上海
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写作之一!女研究生之死点燃了作者内心疑问的火焰,这股劲儿促使她耗费十年追寻真相,最终,受害者不再是考古系流传的恐怖故事的无力受害者,也不是流言蜚语中那个不安分的姑娘,杀害她的凶手被揭露,她生前的故事逐渐拼凑完整。60年代的哈佛,即便女生占了班级人数的一半,系主任依然轻蔑地称她们为“学位夫人”,全职太太的标签把女性的人生锁死了。metoo时代的哈佛,当性骚扰和厌女的沉渣再次... 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写作之一!女研究生之死点燃了作者内心疑问的火焰,这股劲儿促使她耗费十年追寻真相,最终,受害者不再是考古系流传的恐怖故事的无力受害者,也不是流言蜚语中那个不安分的姑娘,杀害她的凶手被揭露,她生前的故事逐渐拼凑完整。60年代的哈佛,即便女生占了班级人数的一半,系主任依然轻蔑地称她们为“学位夫人”,全职太太的标签把女性的人生锁死了。metoo时代的哈佛,当性骚扰和厌女的沉渣再次泛起,那些受到系统性伤害的女性发现,体制只在乎体面,体制从不道歉。今天的女性已经开始追寻个体完整的舒展性,我们不愿依从任何陈旧的眼光,但这样的独立自主必然意味着放弃爱与被爱的空间吗?60年代的简·布里顿在新旧思潮之间挣扎,2018年的作者也是,今天的所有女性亦然。 ()
1 上海
一桩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五十多年前的旧案,一个大三女学生对这桩悬案产生好奇,之后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调查、揭露这一案件,投入了巨大的个人情感、个人生活。书中学术圈中的性别不公历历在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女性的处境一步步地改善,但仍任重道远。同时,这也是一个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
1 上海
这本书的主线是简被害之谜,另一条暗线是伴随探案所展现出的学术界的性别不公的历史,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公距离现在并没有多远,改变有很多,不变的也很多。1970年,哈佛大学没有女性教授,也没有女性副教授。简那时人类学系不招收女性。
0 辽宁
有点流水账
0 广东
真的好看😄
0 吉林
还不错
2 浙江
现实远比小说更荒谬。很棒的一本书,每次转折都让我意想不到。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追寻女孩死亡真相和权力压制的故事,但是后来却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什么是正义?或许真相大白只有受害者死而复生来亲自讲述,但是我们寻找的过程也是一种追求正义的叙事。虽然最后官方给出的答案很有可能并不是真相,但是这个故事仍然是有意义的,这些叙事可以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思路去还原真相,思考法律真正保护的是什么。
1 河北
坦白讲,如果本书仅仅是一个侦探故事,那它一定是我最不喜欢的那一种,用书里的说法便是“波洛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宣布凶手是一块砖头”。但我喜欢贯穿全书的不安,“如果一种文化认可了记忆的局限,拒绝修复片面的真相,不鼓励怀旧,那种文化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对于简·布里顿被害一案,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真相只能是迟到的正义绝非正义,因为正义一旦延迟,便会有无数神话(myth)生成:对于权力者,是掩盖与羞愧,对于下位... 坦白讲,如果本书仅仅是一个侦探故事,那它一定是我最不喜欢的那一种,用书里的说法便是“波洛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宣布凶手是一块砖头”。但我喜欢贯穿全书的不安,“如果一种文化认可了记忆的局限,拒绝修复片面的真相,不鼓励怀旧,那种文化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对于简·布里顿被害一案,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真相只能是迟到的正义绝非正义,因为正义一旦延迟,便会有无数神话(myth)生成:对于权力者,是掩盖与羞愧,对于下位者,是恐惧与规训,对于至亲好友,则是无尽的困惑与哀恸。当学校与司法机构这两座再典型不过的“傲慢的堡垒”使一个女学生本就受制于偶然性的命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她生前与死后被剥夺的东西都是自由——自由并非任性,而是对偶然性的克服。除非她的故事被重述,她的神话被解构,否则她永无自由——而这便是本书的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