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
原作名: ruin and renewal : civilizing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
译者:
出版年: 2024-4
页数: 532
定价: 11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isbn: 9787513945202
4星 27.4%
3星 16.1%
2星 0.0%
1星 0.0%
-
-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物质、精神、法治和道德
从和平到暴力,从恢复到分裂
欧洲的知识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认识自我,想象欧洲文明的未来
◎作品看点
★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在难民救济、住房、居家和礼仪等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战后,文明的危机促使欧洲人在各个层面迅速展开了重建工作。战后初期,国际组织着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家电和汽车等逐渐普及,住房建设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览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被视为国家恢复、社会进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征。欧洲大陆各处涌现出帮助人们适应新生活的各种礼仪手册,引导社会重拾和平与尊严。
★大量使用摄影和电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观察欧洲人在半个世纪里的破败、重建、和平与分裂
为展现战后欧洲更为立体的面貌,本书涵盖艺术、科学、建筑与考古等领域,尤以摄影和电影素材为特色,生动刻画了...
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物质、精神、法治和道德
从和平到暴力,从恢复到分裂
欧洲的知识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认识自我,想象欧洲文明的未来
◎作品看点
★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在难民救济、住房、居家和礼仪等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战后,文明的危机促使欧洲人在各个层面迅速展开了重建工作。战后初期,国际组织着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家电和汽车等逐渐普及,住房建设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览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被视为国家恢复、社会进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征。欧洲大陆各处涌现出帮助人们适应新生活的各种礼仪手册,引导社会重拾和平与尊严。
★大量使用摄影和电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观察欧洲人在半个世纪里的破败、重建、和平与分裂
为展现战后欧洲更为立体的面貌,本书涵盖艺术、科学、建筑与考古等领域,尤以摄影和电影素材为特色,生动刻画了欧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发展与扩大分歧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心理。本书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纽伦堡审判等案例说明,摄影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引导公众意识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关键历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梳理文明从代表欧洲中心论到倡导多元文化,再到维护保守势力的转变,展示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文明危机”的讨论。“文明”一词曾长期被用来掩饰欧洲扩张和帝国主义统治,二战后,文明以和平、正义、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面貌出现,为欧洲的繁荣发展服务。然而,“9·11”事件、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和难民危机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沦为恐惧不安和激进行动的借口,被用来支持边境防卫甚至侵略,文明成为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团体和国际组织争夺的核心概念。
★解码战后欧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国主义复兴与殖民地独立相交织的特殊历史画卷
一种流行的误解是,二战后帝国主义强国为了和平与繁荣,放弃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时至今日,地图上依然存在“欧盟特别领域”。以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的独立为例,本书深入分析了1945年后老牌欧洲国家最终失败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国家如何颠覆欧洲文明的话语,以自身的历史和传统重塑民族文化、构建以非洲为中心的文明。
★在旧信念崩溃的战后世界,宗教主导欧洲人的思想领域,构建人道主义和人权话语
本书以影响深远的匈牙利枢机主教审判案为切入点,探究东西欧民众宗教信仰骤增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并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战中的重要角色。战争摧毁了旧有的信念体系,催生了一种新的宗教情怀。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欧、美国乃至南非的力量,并对人权和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对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内容简介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
“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推荐语
保罗·贝茨的书直指游荡在欧洲大陆上的新幽灵:关于文明的话语。“文明”比任何一种我们熟知的“主义”持续的时间更长、面相更为复杂。它既是进步和自由的代名词,也是暴力和帝国的借口。哀悼文明衰亡的声音和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当。而正是这种多样的文明观念成为欧洲重新想象自己、寻找身份、处理与广阔世界关系的思想锚地。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后欧洲政治历史范畴,将文明作为我们在民族国家话语之上进行抗争、对话和建造的新方法。
——吕晓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对于二战后欧洲在物质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毁灭与重生》进行了极其微妙而广泛的探索。保罗·贝茨大胆地使用备受争议的“文明”概念来展示冷战双方的欧洲人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和他人。对于任何想要了解当今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牛津大学
《毁灭与重生》关注不同的主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帝国、国际组织和多元文化主义。它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偏爱文化史——尤其是摄影、电影和建筑——而不是通常那种知识性和政治性的历史。它描绘了欧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仅跨越欧洲的东西,也跨越南北之间的边界,其范围包括非洲的几个前欧洲殖民地……(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没有文明冲突的未来,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明在过去所扮演的角色。为此,没有比《毁灭与重生》更好的起点了。
——阿登·克纳普,哈佛大学
毁灭与重生的创作者 · · · · · ·
-
作者
-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保罗·贝茨(paul betts),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现代欧洲史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欧洲文化史,特别是20世纪德国史研究,曾任英国德国历史学会主席、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墙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私人生活》(within walls: private life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获维纳图书馆当代史奖)、《毁灭与重生: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ruin and renewal:civilising europ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译者:
陈超,青年译者,毕业于中山大学,主要译著有:《奥威尔作品全集》《我们》《美丽新世界》《帝国之秋》《在路上》《海洋之星》《影子游戏》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呼吁救济
第二章 惩罚与悲悯
第三章 信仰与边界
第四章 科学、住所与礼仪
第五章 再造帝国
· · · · · · ()
第一章 呼吁救济
第二章 惩罚与悲悯
第三章 信仰与边界
第四章 科学、住所与礼仪
第五章 再造帝国
第六章 去殖民化与非洲文明: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
第七章 世界文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在非洲的文明教化使命
第九章 宗教、种族与多元文化主义
结 论 新铁幕
后记与鸣谢
注释及参考文献
索 引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
-
正如她所说:“正是世间物品的持久性令它们得以摆脱其制造者与使用者,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她继续阐述:“从这个观点看,世间物品的功能在于令人类的生活保持稳定,而它们的客观性在于,尽管人类的天性反复无常,但当他们与同一张椅子和同一张桌子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就会重拾其相同性,即他们的身份。” 阿伦特这段话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关于战后一代人的固有认识是真假参半的。因为,如果说这场战争起到了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暴露了在遭遇全面战争和大规模毁灭时,个人、城镇与事物是何等脆弱而且无足轻重—— 就连人类自身也一样。不朽、身份与存在本身不再是理所当然之事,而是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必须被重建并加以保护。正是这一道德与物质灾难的背景,将战后欧洲的家庭生活与美国的家庭生活区分开来,使得欧洲对家居和安定的渴望更加强烈与独特,超越了地域、阶级和冷战阵营的区分。 () 9赞2024-05-11 19:43:46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科学、住所与礼仪 -
1945年既有狂热的破坏行为,也有热烈的重建活动;在这一年,志愿救济人员在同盟国军事当局的阴影下辛苦工作,终于迎来了和平与文明的希望。处处都可以察觉到文明的危机,面对文化意义与道德准则的崩溃,一些人埋首于久远的过去,包括古典文明。对于斯蒂芬·斯彭德和其他人而言,中欧的废墟和难民象征着一个世界的终结和新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开始。从零开始的感觉绝不仅限于战败国,它还蔓延到西欧其他地区。 () 8赞2024-05-04 22:11:4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呼吁救济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毁灭与重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
59.90元
-
70.80元
-
77.70元
-
117.60元
喜欢读"毁灭与重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
>
毁灭与重生的书评 · · · · · · ( )
>
论坛 · · · ·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理想国)
- (yursler_钰)
- (皇甫杰)
- (英国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 (黑猫要做好警长)
谁读这本书? · · ·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267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毁灭与重生的评论:
0 美国
视角很独特,话语权的反作用。果然所有的问题最后都是一个做蛋糕分蛋糕问题,现在的蛋糕够不够大呢?
0 湖北
有关文明的争议和探讨还将一直进行,虽然期间可能有曲折,有往复,也可能会有反转,但是我们还是充满信心,期盼那一个没有文明冲突的未来能早日到来。
0 北京
关于二战后秩序重建的书籍已经很多,但这本无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突破。相比于物质生活的重建,这本书着重于精神和道德层面的重塑,展现了战争废墟之上文明重建的艰难与复杂。书中,贝茨大胆挑战西方中心的文明观,将传统的“文明”叙事毫不掩饰的定义为殖民主义的遮羞布。他通过对不同地区战后重建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文明观念的演变和传播,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批评与反思。这种视角不仅拓宽了我们对文明的理解,也为理解当今世界... 关于二战后秩序重建的书籍已经很多,但这本无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突破。相比于物质生活的重建,这本书着重于精神和道德层面的重塑,展现了战争废墟之上文明重建的艰难与复杂。书中,贝茨大胆挑战西方中心的文明观,将传统的“文明”叙事毫不掩饰的定义为殖民主义的遮羞布。他通过对不同地区战后重建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文明观念的演变和传播,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批评与反思。这种视角不仅拓宽了我们对文明的理解,也为理解当今世界多元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 ()
0 上海
“文明”用于家国、民族认同重建,作为介入亚非国(基建、语言艺术)的话术,作为反殖解殖的利器,结盟的破冰..东欧,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印尼,撒哈拉以南非洲,法德..
6 湖北
内容颇出意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一笔带过,着力关注欧洲文明精神的重塑议程,它处在铁幕两侧竞争、南北世界对话的全球语境之中,参与者包括跨国组织、民族国家、宗教团体等各层级,令战后全球文化版图的重组具有多维度、多领域和意识形态竞争的色彩。野蛮的两次大战彻底击碎欧洲人自诩的文明形象和教化使命,战后欧洲并非自然地迈向去殖民化,而是在亚非民族独立吁求和新近形成的苏东阵营掀起的文化竞赛压力下,多次调试并经过内部... 内容颇出意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一笔带过,着力关注欧洲文明精神的重塑议程,它处在铁幕两侧竞争、南北世界对话的全球语境之中,参与者包括跨国组织、民族国家、宗教团体等各层级,令战后全球文化版图的重组具有多维度、多领域和意识形态竞争的色彩。野蛮的两次大战彻底击碎欧洲人自诩的文明形象和教化使命,战后欧洲并非自然地迈向去殖民化,而是在亚非民族独立吁求和新近形成的苏东阵营掀起的文化竞赛压力下,多次调试并经过内部辩论的结果。从八十年后的今天看,虽然欧洲中心论批判和多元文明理念在官方和学院话语中已奉为圭臬,但借由对苏东阵营的政治胜利,西欧文明很大程度上已赢回经两次世界大战丧失的形象失地,当下去殖民化和文化批评的话语固然犀利,但主动或被动的人口迁移用脚投票的方向未曾改变,未来世界的走向或许依然取决于欧洲人的选择 ()
0 浙江
终于到货了
0 上海
这么大的命题,很难写。但我觉得可以更加提炼,尤其是可以有更多的小标题或者总结段落,否则杂多纷乱的资料,看到后面无所适从
0 广东
两次两败俱伤的世界性战争,把从前很多美好的东西改变了,从那之后,有些东西永久的消失不见了,人们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原来这样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国家,还因为民族,地域,许许多多的悲剧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家庭离散了,人心变了,再也回不到过去,即便是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依旧生活在当初造成的,巨大的阴影之下,人类不仅对世界,对地球,对其他生物残忍,最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可以近似无限度的对人本身残忍... 两次两败俱伤的世界性战争,把从前很多美好的东西改变了,从那之后,有些东西永久的消失不见了,人们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原来这样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国家,还因为民族,地域,许许多多的悲剧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家庭离散了,人心变了,再也回不到过去,即便是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依旧生活在当初造成的,巨大的阴影之下,人类不仅对世界,对地球,对其他生物残忍,最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可以近似无限度的对人本身残忍到永无止境,这也是所谓的种间竞争么?裂痕一旦存在,就会形成黑洞,即便极力去遗忘,尽力去修补,尽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还是不得不去承认,那两次战争改变的实在太多了。 ()
0 辽宁
1945年既有狂热的破坏行为,也有热烈的重建活动;在这一年,志愿救济人员在同盟国军事当局的阴影下辛苦工作,终于迎来了和平与文明的希望。处处都可以察觉到文明的危机,面对文化意义与道德准则的崩溃,一些人埋首于久远的过去,包括古典文明。对于斯蒂芬·斯彭德和其他人而言,中欧的废墟和难民象征着一个世界的终结和新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开始。从零开始的感觉绝不仅限于战败国,它还蔓延到西欧其他地区。
1 江苏
人道主义救助,非亲善政策的转变,西欧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反共产主义的联合,回归家庭与个人,文明教化与帝国的旧梦复发,泛非主义的构建与衰退,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明的努力和困局,社会主义在非洲的传教,欧洲局势的缓和以及国家边界的松动导致冷战后期保守主义的复归。欧洲的重建不止是明面上各国家、宗教和组织的救济,还是一场以“文明”为由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拉扯,并且仍在继续。 在一部二战后欧洲文明重建的专著里花... 人道主义救助,非亲善政策的转变,西欧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反共产主义的联合,回归家庭与个人,文明教化与帝国的旧梦复发,泛非主义的构建与衰退,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明的努力和困局,社会主义在非洲的传教,欧洲局势的缓和以及国家边界的松动导致冷战后期保守主义的复归。欧洲的重建不止是明面上各国家、宗教和组织的救济,还是一场以“文明”为由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拉扯,并且仍在继续。 在一部二战后欧洲文明重建的专著里花费了近1/3的篇幅描述非洲的境况,却几乎不提及苏联之于东欧的“文明教化”,实在不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