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出品方:
副标题: 早期明王朝与欧亚大陆盟友
原作名: ming china and its allies: imperial rule in eurasia
译者:
出版年: 2024-4
页数: 336
定价: 6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isbn: 9787522833774
4星 52.8%
3星 26.4%
2星 3.8%
1星 0.0%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统治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数、规模最大的常备军,以及当时最繁荣的经济体。通过与欧亚大陆诸政权之领袖的互动,明朝早期的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 精英的效忠,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远非与世隔绝,而是当时欧亚大陆东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美国历史学家鲁大维利用诏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期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明朝皇帝竞逐成吉思汗的遗产,追求欧亚世界施恩者的新身份!
★新京报2019年度好书《帝国的暮光》作者、元明史资深教授鲁大维新作!
★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理解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本书主要关注15世...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统治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数、规模最大的常备军,以及当时最繁荣的经济体。通过与欧亚大陆诸政权之领袖的互动,明朝早期的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 精英的效忠,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远非与世隔绝,而是当时欧亚大陆东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美国历史学家鲁大维利用诏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期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明朝皇帝竞逐成吉思汗的遗产,追求欧亚世界施恩者的新身份!
★新京报2019年度好书《帝国的暮光》作者、元明史资深教授鲁大维新作!
★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理解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本书主要关注15世纪前六十年明朝皇帝和欧亚大陆诸领袖(尤其是有成吉思汗家族血统的蒙古领袖)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明代前期统治权的特点。作者指出,通过与欧亚大陆诸领袖的互动,明朝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精英的效忠;明朝皇帝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作者将明朝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明朝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鲁大维引人入胜的新书将明朝牢牢地置于完整的欧亚背景中。以明朝在前期与蒙古人——他们的臣民、对手和盟友——的关系为中心,他阐明了明代前期皇帝的政策、个性和统治理念以及他们所处的后成吉思汗世界。该书经过精心研究,对明朝在近代早期世界的地位做出了新的阐释。对于任何对晚期帝制中国、蒙古帝国的遗产和近代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彭晓燕(michal bira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鲁大维出色地探讨了元朝灭亡后王朝继承的纠葛。在厘清错综复杂的宫廷和政治问题时,本书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非常新颖的见解。鲁大维大幅改变了“一个王朝在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之后复兴华夏文明”这一常见图景,展现出明代前期的皇帝是精明的政治家,重视并利用曾经的统治者——蒙古人,将之作为盟友和臣民。鲁大维对明代前期皇权解读的高度原创性以及研究的严谨性,使该书成为一部真正的历史学学术精品。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明代前期的皇帝绝非拒斥其他所有民族的事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继续与远近的蒙古后继者政权维持着关系,并进行出色的、有个性的统治和交往。鲁大维让我们对明廷、永乐皇帝和土木之变有了新的理解。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称雄天下的创作者 · · · · · ·
-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196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美国柯盖德大学何鸿毅家族基金讲座亚洲研究暨历史教授、富布莱特(fulbright)学术交流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蒙古帝国史、明史、军制史以及近代东亚的外交实践等。著有《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empire's twilight: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mongols,2009)、《匪徒、宦官与天子:明中期的政治叛乱与经济暴动》(bandits, eunuchs, and the son of heaven: rebellion and the economy of violence in mid-ming china,2006)、《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
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196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美国柯盖德大学何鸿毅家族基金讲座亚洲研究暨历史教授、富布莱特(fulbright)学术交流基金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蒙古帝国史、明史、军制史以及近代东亚的外交实践等。著有《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empire's twilight: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mongols,2009)、《匪徒、宦官与天子:明中期的政治叛乱与经济暴动》(bandits, eunuchs, and the son of heaven: rebellion and the economy of violence in mid-ming china,2006)、《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2013)、《乱中求治:韩国理学家郑道传及其时代》(seeking order in a tumultuous age: the writings of chŏng tojŏn, a korean neo-confucian,2016)、《蒙古帝国阴影下:明代中国与欧亚大陆》(in the shadow of the mongol empire: ming china and eurasia,2019)、《称雄天下:早期明王朝与欧亚大陆盟友》(ming china and its allies: imperial rule in eurasia,2020)、《朝鲜和蒙古帝国的灭亡:联盟、剧变和东亚新秩序的崛起》(korea and the fall of the mongol empire: alliance, upheaval, and the rise of a new east asian order,2022)等。
祁逸伟,英文译者,从事明清史研究。
目录 · · · · · ·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成吉思汗后裔世界里的权力之路
第二章 寻求控制权
第三章 明廷中的蒙古贵族
· · · · · · ()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成吉思汗后裔世界里的权力之路
第二章 寻求控制权
第三章 明廷中的蒙古贵族
第四章 竞逐成吉思汗的遗产
第五章 盟友与共通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称雄天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
49.00元
-
86.99元
短评 · · · · · · ( )
>
称雄天下的书评 · · · · · · (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389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收到了蒙古重要将领捏怯来的一封蒙文书信。 信中称呼皇帝的儿子、时年二十九岁的燕王朱棣,为“燕王额毡”,即“燕王主人”的意思。“额毡”也写作“额真”,是当时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察合台的另一种称呼。 这个称呼证明,在当时蒙古将领的眼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受天命而进行统治的人,皇帝的一举一动从来都让历史学家们无比着迷。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是神圣与世俗的中介,秉承上天旨意富有四海,统御万方。皇帝的面孔便是国家政治的面孔,皇帝的表现就是当下时代皇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当中,皇帝被塑造成万民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朱标与蒙古人婚姻 《敕赐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淮安侯华君神道碑铭》:先是,元故都破,其达官之女多与我师为婚媾。 《明兴野记》:是年,朵只巴遣参政阿失宁朝京,以其女献为东宫次妃。上允,敕女官于兰州迎娶,遣礼部官设御宴于兰州待之。朵只巴在红楼子驻营,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明朝早期皇帝统治下的欧亚大陆互动与跨文化交往的宏大画卷。大明与朝鲜、鞑靼、瓦剌甚或是蒙兀儿、哈密国以及遥远的帖木尔帝国的关系远非与世隔绝,明朝早期的几位皇帝高瞻远瞩,其眼界绝非局限于明朝疆土,而是通过征战、施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到明朝,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锦衣卫与魏忠贤,因为小时候看的电视剧,魏忠贤真的太坏了,而且还打不死,几乎是到了大结局,因为主角光环的缘故,好像他才被打败了。很多的武侠片里,重点戏似乎都是围绕着党争,锦衣卫作为爪牙,时常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角色。不过我没看历史剧,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之研究非常细致,会从具体的事件,甚至具体的奏章、信件中的一段话中尝试解读出更深刻的内容。但限于本人对明朝历史的了解有限,无法进行更多展开和更深入的解析,因此仅将个人感受记录一下。 本书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审视:值得研究的视角,丰富详实的材料,以及耐人寻味的论... ()>
论坛 · · · ·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yursler_钰)
- (皇甫杰)
- (🦉的瓦涅密)
- (小隐)
-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98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称雄天下的评论:
5 陕西
视角难得! 在明承元政基础上,明代君主与外部势力互动方式却每与操反,探讨明初“内亚性”这一极富争议的议题,行文严谨,承批有据。 讨论明代培植域外盟友、攻伐故元势力、搜集军政情报处颇具启发性。但,因行文略显松散,建议读者可将有明一代对于故元势力的认定,和战起落作为阅读主轴。 不足之处在于,于明初中—朝关系探讨过少(只好写了相关长评梳理😃)。 另外,本书中强调明初天子与边疆藩臣建立个人关系,明初军事防... 视角难得! 在明承元政基础上,明代君主与外部势力互动方式却每与操反,探讨明初“内亚性”这一极富争议的议题,行文严谨,承批有据。 讨论明代培植域外盟友、攻伐故元势力、搜集军政情报处颇具启发性。但,因行文略显松散,建议读者可将有明一代对于故元势力的认定,和战起落作为阅读主轴。 不足之处在于,于明初中—朝关系探讨过少(只好写了相关长评梳理😃)。 另外,本书中强调明初天子与边疆藩臣建立个人关系,明初军事防御体系建立部分可结合社科《以文治边》《明代王朝国家之路》两书共读。 ()
8 北京
本书延续鲁大维提出的新明史或者说是新元史的理念,分析明朝前六位皇帝与退回大漠的蒙古政权之间的战争的历史价值。鲁大维强调北元王庭在血统上继承了元朝,但是其实力损失严重,正统性已经丧失。明王朝看似在政治正统性上延续了元王朝,但是站在内亚视角而言,明王朝与元王朝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位于内亚版图东南边缘的“地方政权”,他只愿意征服内亚东南的鞑靼,甚至利用一部分鞑靼贵族巩固自身统治,帮助自己对付更远的瓦... 本书延续鲁大维提出的新明史或者说是新元史的理念,分析明朝前六位皇帝与退回大漠的蒙古政权之间的战争的历史价值。鲁大维强调北元王庭在血统上继承了元朝,但是其实力损失严重,正统性已经丧失。明王朝看似在政治正统性上延续了元王朝,但是站在内亚视角而言,明王朝与元王朝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位于内亚版图东南边缘的“地方政权”,他只愿意征服内亚东南的鞑靼,甚至利用一部分鞑靼贵族巩固自身统治,帮助自己对付更远的瓦剌,但并不想染指整个内亚。但是土木堡之变中的瓦剌,形式上继承了元王朝的内亚遗产,其上层军事集团包括了穆斯林、突厥、蒙古乃至汉人各种家族。鲁大维指出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的损失,堪比一战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这也是促使后来明王朝不再发动北伐战争转向内向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
0 广西
感觉视角转换确实比较明显,从明廷统治者和北部政权的互动着眼,分析明代早期君主与政权的内亚性,或者说是对成吉思汗遗产的部分继承。从据引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学术史有比较充分的把握,但是在论证的力度上给人以孱弱的感觉。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同北元的交往,《明实录》都是最主要的材料,可是即使是对这一重要史料的解释也比较浅显。如果用鲁自称是为西方读者所作,不可避免的有些通俗的理由,也有些不尽可信。当然,这背后... 感觉视角转换确实比较明显,从明廷统治者和北部政权的互动着眼,分析明代早期君主与政权的内亚性,或者说是对成吉思汗遗产的部分继承。从据引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学术史有比较充分的把握,但是在论证的力度上给人以孱弱的感觉。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同北元的交往,《明实录》都是最主要的材料,可是即使是对这一重要史料的解释也比较浅显。如果用鲁自称是为西方读者所作,不可避免的有些通俗的理由,也有些不尽可信。当然,这背后史料的限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作者的论见和范式都未能让人眼前一新,甚为遗憾。如果有更缜密的考证和史料,展开更丰富的画卷,应该会更好。 ()
2 北京
在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当中,皇帝被塑造为万民之主,万物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蕞尔小邦必须不远万里来华展现自己的忠诚,才能获得一睹天颜的机会。鲁大维在书中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即中国皇帝所代表的国家政权是全球史当中的一部分,理所应当被置于全球背景下理解与考察。十四世纪元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元顺帝北逃,元朝于长城内部的统治至此结束。但草原上的各方势力却不认为成吉思汗家族一脉就此断绝,谁获得了黄金家族血统的背... 在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当中,皇帝被塑造为万民之主,万物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蕞尔小邦必须不远万里来华展现自己的忠诚,才能获得一睹天颜的机会。鲁大维在书中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即中国皇帝所代表的国家政权是全球史当中的一部分,理所应当被置于全球背景下理解与考察。十四世纪元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元顺帝北逃,元朝于长城内部的统治至此结束。但草原上的各方势力却不认为成吉思汗家族一脉就此断绝,谁获得了黄金家族血统的背书,谁就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天命。中国皇帝一方面选择怀柔远人,信任阵中的蒙古贵族,另一方面却持续发动亲征,不惜身犯险境,甚至成为瓦剌的阶下囚。称雄天下的条件之一便是要使各方相信自己继承蒙古帝国遗产的正当性,这点欧亚大陆上所有的统治者均心知肚明,无法回避。军事行动可以带来收获,臣服却永远游离于人心之间。 ()
0 山东
明朝政权的建立在中华谱系上是传承至元朝,但如果将其放到亚欧大陆的背景之下,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明朝身处成吉思汗遗产的阴影之下。一方面,明朝作为华夏传承的王朝,旨在恢复蒙古人统治下被压制的汉人传统;另一方面,在北面和西面大草原上还分布着蒙古残存实力,他们与中亚之间联系紧密,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并且同样在追逐着成吉思汗的遗产,这让明朝君主“万王之王”的身份受到了挑战。因此摆在明初君主眼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 明朝政权的建立在中华谱系上是传承至元朝,但如果将其放到亚欧大陆的背景之下,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明朝身处成吉思汗遗产的阴影之下。一方面,明朝作为华夏传承的王朝,旨在恢复蒙古人统治下被压制的汉人传统;另一方面,在北面和西面大草原上还分布着蒙古残存实力,他们与中亚之间联系紧密,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并且同样在追逐着成吉思汗的遗产,这让明朝君主“万王之王”的身份受到了挑战。因此摆在明初君主眼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周边的政权和草原上的蒙古贵族们建立外交关系,宣扬自己法统的正当性,远交近攻,化敌对势力为己用。 但到土木堡之变之后,后续明朝君主的思想逐渐内敛,更多将目光放到了华夏内部,与亚欧大陆之间的联系逐渐平淡。我们不应忽视明初君主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这种将一个中国王朝置身于亚欧大陆全局的一种视角。 ()
0 上海
车轱辘话反复说,过于夸大了蒙古对明朝的影响,忽略了明朝自身的独特性。明朝的目标更多是防止蒙古势力威胁中原的稳定。再说了怀柔远人历朝历代都有,汉武临死前还让金日磾当辅助大臣,总不能说汉朝在角逐冒顿单于的遗产吧。
0 北京
即便已经将蒙元驱至草原,但明朝没有改变亚欧大陆成吉思汗后裔世界的格局。 对于明初,或许有机会将成吉思汗王朝的政治遗产拿到手。但靖难内耗、宣宗早逝以及战争徒劳或失利使得明朝无力吞下这块大蛋糕。既然吞不下,就只能去融入这个体系。 从宠用蒙人,册封,结盟,互市,施恩等手段可以看出,朱棣及其子孙比较成功地融入了成吉思汗王朝的规则体系。此时,明廷宣称天命在我、拒绝承认北元,在政治叙事中压过北元,并配合施加军... 即便已经将蒙元驱至草原,但明朝没有改变亚欧大陆成吉思汗后裔世界的格局。 对于明初,或许有机会将成吉思汗王朝的政治遗产拿到手。但靖难内耗、宣宗早逝以及战争徒劳或失利使得明朝无力吞下这块大蛋糕。既然吞不下,就只能去融入这个体系。 从宠用蒙人,册封,结盟,互市,施恩等手段可以看出,朱棣及其子孙比较成功地融入了成吉思汗王朝的规则体系。此时,明廷宣称天命在我、拒绝承认北元,在政治叙事中压过北元,并配合施加军事压力,可以说明廷在蒙元后裔世界中占据上风、且取得了一定认可。 这样软硬兼施的战略似无不妥。但是,封建王朝是将一国一朝的荣辱兴衰绑定在不确定的dna上,所以必然会出昏君。当英宗瓦剌留学,王朝的上升期被掐断,北征精锐尽毁,不信任蒙人的保守派卷土重来,明朝那积极融入后蒙元体系的雄心便难再。 翻译扣一分。 ()
0 浙江
书名可以改成“蒙古的遗产”,整本书更像是作者的学术论文,阐述了东亚各国家、地区如何争夺蒙元继承的正统性,包括大明。可想而知,蒙古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毕竟是从欧美史观来考察,一些观点并不为大众接受。
1 北京
此书之结论部分,可以算作是「新明史」的梗概。大略是说,「为获得从汉城到别失八里各统治者的认可和忠诚,明朝皇帝是多么努力」,如认为太祖有意让燕王主理对蒙古剿抚,让其培养了对草原事务的浓厚兴趣;明前期的皇帝属于一个欧亚大陆东部领袖的共同体,与蒙古精英的关系,是明帝身份的组成要素;明廷努力证明,自己才是蒙古帝国即「成吉思汗的遗产」的唯一合法继承者;直到崇祯时,蒙古人仍有认为明朝皇帝乃文殊菩萨化身者。
0 广西
感觉视角转换确实比较明显,从明廷统治者和北部政权的互动着眼,分析明代早期君主与政权的内亚性,或者说是对成吉思汗遗产的部分继承。从据引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学术史有比较充分的把握,但是在论证的力度上给人以孱弱的感觉。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同北元的交往,《明实录》都是最主要的材料,可是即使是对这一重要史料的解释也比较浅显。如果用鲁自称是为西方读者所作,不可避免的有些通俗的理由,也有些不尽可信。当然,这背后... 感觉视角转换确实比较明显,从明廷统治者和北部政权的互动着眼,分析明代早期君主与政权的内亚性,或者说是对成吉思汗遗产的部分继承。从据引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学术史有比较充分的把握,但是在论证的力度上给人以孱弱的感觉。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同北元的交往,《明实录》都是最主要的材料,可是即使是对这一重要史料的解释也比较浅显。如果用鲁自称是为西方读者所作,不可避免的有些通俗的理由,也有些不尽可信。当然,这背后史料的限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作者的论见和范式都未能让人眼前一新,甚为遗憾。如果有更缜密的考证和史料,展开更丰富的画卷,应该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