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副标题: 三部曲
原作名: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译者:
出版年: 2024-6
页数: 572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丛书:
isbn: 9787101162097
出版社:
副标题: 三部曲
原作名: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译者:
出版年: 2024-6
页数: 572
定价: 98
装帧: 精装
丛书:
isbn: 9787101162097
豆瓣评分
9.4
5星
41.4%
4星 44.5%
3星 11.7%
2星 0.8%
1星 1.6%
评价: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创作者 · · · · · ·
-
作者
-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美国历史学家。出生于波士顿的犹太家庭,1941 年毕业于哈佛学院。1942 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后备队,1946 年退役。1949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51 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1969 年在一次泛舟旅行中意外去世。生前出版有著作《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的心灵》(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1958,1964,1965)等。列文森是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是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者,其代表性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影响深远。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为纪念他的学术贡献设立了列文森图书奖,1987 年开始颁发。
目录 · · · · · ·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 · · · · · ()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 · · · · · ()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君主制的衰败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残迹的意味: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
第一章 君主制神秘性的丧失
1.作为喜剧人物的洪宪皇帝
2.晚清:儒教被重新界定为现代思想的对手
3.民国:儒教与君主制观念的窄化与交织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基本的对峙
1.张力的记录
2.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3.与法律的关系
4.异族征服的因素
第三章 儒家官僚制人格的演变
1.贵族制、君主制与官僚制:三重奏的三个乐章
2.作为君主抑制贵族制的工具的官僚制
3.作为君主抑制官僚制的工具的贵族制
4.儒家官僚阶层的反抗
第四章 儒家内部的基本对抗
1.内与外
2.私与公
3.家庭与宗族
4.个性与学术
5.先例与法规
6.自由与监督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专制控制的限度
1.道德主义
2.忠诚
3.恐怖
4.权力的馅饼
5.“太极”
6.普天之下
7.朋党
8.德性、权力与无能为力
9.国家与皇室
第三部分 张力线的断裂
第六章 官僚制长期不为社会革命所动:儒教的作用
1.君主与人民
2.“寄生虫”效应
3.智识劳动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官僚制的脆弱之处:思想上的受攻击点
1.太平天国对儒家当权者的抨击的新鲜之处
2.儒家内在性学说的关键特质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之“天”的冲击
1.“传统的”叛乱者:与太平天国在观念上的分歧
2.太平天国的“天”与权力的超验氛围
3.《圣经》作为经书之接替者的意义
4.太平天国与儒家的关系
5.太平天国的平等主义
6.太平天国的独特冲击在心理上造成的反响
7.儒教与官僚制功能的分离
第四部分 意味的残迹: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i)
第九章 时代错置的形成
1.革命的名与实
2.形式与内容
3.残余的君主制和日本人支持的意图
结语:日本和中国的君主制的神秘性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脱离历史
第一章 微弱的生命:廖平与儒教和历史的分离
1.生平
2.原创性问题
3.从典范到预言
4.从预言到终结
第二章 “井田”中的风往哪个方向吹:儒家论辩基础的削弱
1.从字面意义到隐喻
2.井田与儒教改良主义
3.社会主义—井田论的陈词滥调
4.失而复得的乐园:从经书的独特性到历史中的共同命运
5.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6.胡适、胡汉民和廖仲恺的同时代性
7.保守主义形态的变化
8.马克思主义者听到的儒教之声
第二部分 进入历史
第三章 从中国共产主义者对过去的研究看他们的处境
1.对等与分期
2.对等与现代化
3.民众与非民众的主题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位置
1.儒教精神的不朽?
2.儒家内容在知识生活中所占分量的萎缩
3.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a)通向现在的里程碑
4.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b)来自过去的墓碑
第三部分 历史意义/重要性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1.理论
2.历史
3.结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君主制的衰败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残迹的意味: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
第一章 君主制神秘性的丧失
1.作为喜剧人物的洪宪皇帝
2.晚清:儒教被重新界定为现代思想的对手
3.民国:儒教与君主制观念的窄化与交织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基本的对峙
1.张力的记录
2.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3.与法律的关系
4.异族征服的因素
第三章 儒家官僚制人格的演变
1.贵族制、君主制与官僚制:三重奏的三个乐章
2.作为君主抑制贵族制的工具的官僚制
3.作为君主抑制官僚制的工具的贵族制
4.儒家官僚阶层的反抗
第四章 儒家内部的基本对抗
1.内与外
2.私与公
3.家庭与宗族
4.个性与学术
5.先例与法规
6.自由与监督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专制控制的限度
1.道德主义
2.忠诚
3.恐怖
4.权力的馅饼
5.“太极”
6.普天之下
7.朋党
8.德性、权力与无能为力
9.国家与皇室
第三部分 张力线的断裂
第六章 官僚制长期不为社会革命所动:儒教的作用
1.君主与人民
2.“寄生虫”效应
3.智识劳动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官僚制的脆弱之处:思想上的受攻击点
1.太平天国对儒家当权者的抨击的新鲜之处
2.儒家内在性学说的关键特质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之“天”的冲击
1.“传统的”叛乱者:与太平天国在观念上的分歧
2.太平天国的“天”与权力的超验氛围
3.《圣经》作为经书之接替者的意义
4.太平天国与儒家的关系
5.太平天国的平等主义
6.太平天国的独特冲击在心理上造成的反响
7.儒教与官僚制功能的分离
第四部分 意味的残迹: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i)
第九章 时代错置的形成
1.革命的名与实
2.形式与内容
3.残余的君主制和日本人支持的意图
结语:日本和中国的君主制的神秘性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脱离历史
第一章 微弱的生命:廖平与儒教和历史的分离
1.生平
2.原创性问题
3.从典范到预言
4.从预言到终结
第二章 “井田”中的风往哪个方向吹:儒家论辩基础的削弱
1.从字面意义到隐喻
2.井田与儒教改良主义
3.社会主义—井田论的陈词滥调
4.失而复得的乐园:从经书的独特性到历史中的共同命运
5.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6.胡适、胡汉民和廖仲恺的同时代性
7.保守主义形态的变化
8.马克思主义者听到的儒教之声
第二部分 进入历史
第三章 从中国共产主义者对过去的研究看他们的处境
1.对等与分期
2.对等与现代化
3.民众与非民众的主题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位置
1.儒教精神的不朽?
2.儒家内容在知识生活中所占分量的萎缩
3.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a)通向现在的里程碑
4.去儒教化的儒教问题:(b)来自过去的墓碑
第三部分 历史意义/重要性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1.理论
2.历史
3.结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秦汉魏晋史探微》《《春秋》与“汉道”》《唐代铨选与文学》《建元与改元》《唐代中层文官》
等
。
喜欢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
98.00元
-
108.00元
喜欢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
/
/
>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书评 · · · · · · ( )
不少网友和读者关心这个译本是否有删节的问题,我和出版社已经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文,只有以下几处做了技术性的调整: 总序第8页倒数第3行: 毛泽东自己也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他也被看作一个典型的总是从中国人的需要出发的领袖。 此处“领袖”原文为ruler。 第345页第2...
()
(发表时略有删节: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6/1/10/1327899.shtml)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作的极具洞见的...
()
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业外,平日绝对不会多敲半个字。。不过话说最近是集中还债日了 一 、 本书为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最为重要的著作,也是谈及西方学界的中国(近代)史学研究时绝对无法跳过的代表作。尽管书中的有些观点,后人没有理由不怀疑,但是,撇开对最...
()
【按语:列文森这本书很精彩: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置入到面向现代性的世界历史-制度变迁中,使得思想本身极富活力,还因犹太背景的列文森的真理关切和广博的知识而格外深邃而有穿透力。韦伯的现代化论题和冲击-回应模式是列文森此书的基本框架,读完后意犹未尽;觉得列文森的...
()
【文章来源】《上海书评》( https://mp.weixin.qq.com/s/6cnalnothf4m_ydqjhunoq ) 【作者简介】刘文楠,2009年9月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国家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具体研究课题涉及近代中国的不...
()
编者按:列文森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堪称天才般的杰作;其他著述,也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列文森究竟和当时美国其他汉学家有什么不同,他独特的视角与姿态是什么,他为什么对社会主义中国那么感兴趣,季剑青在这篇文...
()
尽管列文森所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已经在美国史学界的反思中式微,但他在很多本书里所显露出的犀利却从没过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着眼点是儒教的命运变迁,但是落脚点却是中国的革命历程。因此,要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不从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入手,...
()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最后一章“诉诸理性”中把国家喻为一艘航行出海且往而不返的船,并就此有精彩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前一阵读罢《美国的迷惘》令我联想到那一章节,今日读完列文森,我再次想起那些段落。李普曼大致是如下意思: 柏拉图到了应该做总结的时候,他的自信也...
()
本书确实很不好读,不好读跟翻译没有什么关系(虽然我觉得译文还可以更好),连美国人都觉得列文森不好读,可见是真的不好读。 列文森的艺术修养非常高,按他儿子的说法,列氏甚至考虑过去当职业钢琴家。我也因此发现列氏的写作极富音乐性,无论行文还是章节安排都自有韵律、节...
()
>
论坛 · · · · · ·
来自 | 1 回应 | 2024-09-18 11:49:28 | |
来自 | 2024-07-29 12:07:33 | ||
来自 | 6 回应 | 2024-07-25 17:14:49 | |
来自 | 2024-07-01 14:02:39 | ||
来自 | 2 回应 | 2024-06-28 18:11:51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8.8分 799人读过
-
-
9.3分 71人读过
-
8.5分 396人读过
-
-
暂无评分 139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司空宅星)
- (皇甫杰)
- (瑶溪隐)
- (西河君)
- (疯清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今天晚上 想读
今天晚上 想读
今天下午 读过
今天下午 想读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370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评论:
0 江苏
列文森在全书的总序里说:“思想史是人们思考的历史,而不是思想的历史。思想是恒定的...但是思考是一种心理上的行动,暗示着变化的语境,而不是脱离实体的存在”。本书尽管以包罗万象、思维发散而著称于世,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无可回避的经典,却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仿用书中的话来说,“思考是不能脱离实体(论者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存在的”。从外部性的视角来看,儒教在中国历史中似乎无处不在,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 列文森在全书的总序里说:“思想史是人们思考的历史,而不是思想的历史。思想是恒定的...但是思考是一种心理上的行动,暗示着变化的语境,而不是脱离实体的存在”。本书尽管以包罗万象、思维发散而著称于世,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无可回避的经典,却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仿用书中的话来说,“思考是不能脱离实体(论者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存在的”。从外部性的视角来看,儒教在中国历史中似乎无处不在,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却又异常稳定。这一视角默认将儒教视为了某种艺术品,“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疏离”,而疏离的结果就会抽象出儒学的所谓核心,却照不见承载着它的大写的人。事实上,对于儒的解释并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寻得,而只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名为当下的时点中。并没有一种传承有序且恒久不易的儒教,或许有的只是名为儒的旧瓶罢了。 ()
0 广东
儒教中国
0 陕西
真正的天才。其著作的語境在今天看來需要當時的時代背景——冷戰,方能理解。其內容汪洋肆意,列文森的博學與現實關懷(美蘇爭霸,猶太人的宗教性追尋)使得本書具有強烈的比較與對話性質。而列文森的廣博又支撐起了這種不那麼規範、標準的學術寫作。作者論述的核心為,作為日用而不知的絕對普遍價值的儒學及其體系在近代以來遭到的衝擊與反應。在時間上為西方侵入以後,在社會結構維度為全面退縮,在意義維度為由價值轉變為歷史,... 真正的天才。其著作的語境在今天看來需要當時的時代背景——冷戰,方能理解。其內容汪洋肆意,列文森的博學與現實關懷(美蘇爭霸,猶太人的宗教性追尋)使得本書具有強烈的比較與對話性質。而列文森的廣博又支撐起了這種不那麼規範、標準的學術寫作。作者論述的核心為,作為日用而不知的絕對普遍價值的儒學及其體系在近代以來遭到的衝擊與反應。在時間上為西方侵入以後,在社會結構維度為全面退縮,在意義維度為由價值轉變為歷史,由文明本身降格為一種被打入博物館的一種文明。業餘性,君子不器的追求與信念被西方專業化在理念與實踐維度全面超越。儒教中國的的未來何去何從?是時候回到列文森了。 ()
47 浙江
港中大版与中华书局版的先后问世,彻底给大华夫妇质量堪忧的译本钉上了最后一块棺材板,译者后记可谓是贴脸开大,丝毫不留情面
1 四川
还行,翻译改进些更好
0 江苏
有些长句意思稍显含混,总体比较流畅好读。
0 江苏
列文森在全书的总序里说:“思想史是人们思考的历史,而不是思想的历史。思想是恒定的...但是思考是一种心理上的行动,暗示着变化的语境,而不是脱离实体的存在”。本书尽管以包罗万象、思维发散而著称于世,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无可回避的经典,却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仿用书中的话来说,“思考是不能脱离实体(论者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存在的”。从外部性的视角来看,儒教在中国历史中似乎无处不在,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 列文森在全书的总序里说:“思想史是人们思考的历史,而不是思想的历史。思想是恒定的...但是思考是一种心理上的行动,暗示着变化的语境,而不是脱离实体的存在”。本书尽管以包罗万象、思维发散而著称于世,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无可回避的经典,却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仿用书中的话来说,“思考是不能脱离实体(论者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存在的”。从外部性的视角来看,儒教在中国历史中似乎无处不在,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却又异常稳定。这一视角默认将儒教视为了某种艺术品,“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疏离”,而疏离的结果就会抽象出儒学的所谓核心,却照不见承载着它的大写的人。事实上,对于儒的解释并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寻得,而只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名为当下的时点中。并没有一种传承有序且恒久不易的儒教,或许有的只是名为儒的旧瓶罢了。 ()
0 陕西
真正的天才。其著作的語境在今天看來需要當時的時代背景——冷戰,方能理解。其內容汪洋肆意,列文森的博學與現實關懷(美蘇爭霸,猶太人的宗教性追尋)使得本書具有強烈的比較與對話性質。而列文森的廣博又支撐起了這種不那麼規範、標準的學術寫作。作者論述的核心為,作為日用而不知的絕對普遍價值的儒學及其體系在近代以來遭到的衝擊與反應。在時間上為西方侵入以後,在社會結構維度為全面退縮,在意義維度為由價值轉變為歷史,... 真正的天才。其著作的語境在今天看來需要當時的時代背景——冷戰,方能理解。其內容汪洋肆意,列文森的博學與現實關懷(美蘇爭霸,猶太人的宗教性追尋)使得本書具有強烈的比較與對話性質。而列文森的廣博又支撐起了這種不那麼規範、標準的學術寫作。作者論述的核心為,作為日用而不知的絕對普遍價值的儒學及其體系在近代以來遭到的衝擊與反應。在時間上為西方侵入以後,在社會結構維度為全面退縮,在意義維度為由價值轉變為歷史,由文明本身降格為一種被打入博物館的一種文明。業餘性,君子不器的追求與信念被西方專業化在理念與實踐維度全面超越。儒教中國的的未來何去何從?是時候回到列文森了。 ()
0 北京
读的是广西师大版本,非常烂翻译
0 上海
太难读了,读完好像没读过,留着过几年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