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妖灵妖)
- (普照)
- (森森)
- (青山见我)
- (griiiiiiiiit_)
谁读这本书? · · · · · ·
34分钟前 想读
2小时前 读过
10月16日 读过
10月16日 想读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10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玛丽莲·梦露的评论:
4 北京
我从未喜欢过梦露,可能是因为她那无限满足男凝的金发女郎形象,让我感到某种无力的妥协。所以我从未了解过梦露是怎样的人,然而从这寥寥几篇访谈中,实际上能看出的,更多也只是别人对她的设想。四篇访谈中,我最喜欢第三篇,因为它很私人,很情绪化,而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不客观反而让梦露的形象变得丰盈起来。当读完全部内容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访谈跨越的这八年间,梦露似乎越来越疲惫,越来越恍惚,也越来越孤独。
1 四川
从幼稚走向成熟,走向死亡。
0 上海
非常薄,可能因为梦露本身接受的采访就不多,但也能看到梦露的聪明和复杂,她真实的想法与流行文化中她性感符号之间的反差。
0 天津
我是不太喜欢访谈写成盖伊·特立斯或琼·狄迪恩那种非虚构写作的样子,太多叙事技巧,太多采访者的立场了。正如“引言”里所说——“贯穿本书的,是不断经由他人目光对玛丽莲·梦露的定义”,记者本人担当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实在是抢戏,尤其《星期六晚邮报》那篇,竟引出来多条业内同行、友人谈梦露的支线,委实是《公民凯恩》看多了,成天跟这“剥洋葱”不怕呛眼睛么~
0 辽宁
真的是反差啊,读完我才意识到梦露在我们心中真的是符号化的存在,我们了解的甚至不是她真正这个人。
0 天津
我是不太喜欢访谈写成盖伊·特立斯或琼·狄迪恩那种非虚构写作的样子,太多叙事技巧,太多采访者的立场了。正如“引言”里所说——“贯穿本书的,是不断经由他人目光对玛丽莲·梦露的定义”,记者本人担当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实在是抢戏,尤其《星期六晚邮报》那篇,竟引出来多条业内同行、友人谈梦露的支线,委实是《公民凯恩》看多了,成天跟这“剥洋葱”不怕呛眼睛么~
0 河北
从一个人的言语当中只能窥探真实的人。感谢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访谈,让我感到在这个世界上不孤单,感受到共鸣与温暖。❤️
0 浙江
以身献祭符号的一生。再清醒的人,也架不住整个行业的“造神”,赤裸裸,血淋淋。
0 辽宁
真的是反差啊,读完我才意识到梦露在我们心中真的是符号化的存在,我们了解的甚至不是她真正这个人。
0 上海
非常薄,可能因为梦露本身接受的采访就不多,但也能看到梦露的聪明和复杂,她真实的想法与流行文化中她性感符号之间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