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副标题: 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原作名: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 译者:
出版年: 2024-7-31 页数: 400 定价: 82.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3946346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擅长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著有《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this meant that they had to sail with the ocean currents and prevailing winds caused by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gower planned to sail south, then follow the winds westward across the atlantic to brazil, then the current that runs down the coast of south america till he reached the powerful current that circles the antarctic, which would carry him back east into the indian ocean. from there he could follow the trade winds north to the dutch east indies (today indonesia), and then the annual monsoon wind north to china. the whole voyage would take nearly a year. ()
2赞2023-09-19 23:39:52
—— 引自章节:chapter 6 crossing the oceans
there had been three english boys who had been taken to china some years earlier with the idea that they would pick up the language. the best known was james flint, who had survived and learned enough chinese to go on to work as an interpreter for the east india company. however, he had ended up being imprisoned for three years and then expelled after he fronted a failed attempt by the british to extend their trade to the city of ningbo. flint never returned to china, and by the time plans were being made for an embassy this one englishman known to have had a reasonabl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was dead. ()
thanks to the author’s research these splendid historic characters in the tumultuous 18c-19c were able to come out from the vast history cloud and be seen by modern day readers. her language was straightforward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 had the co...
()
4 北京
马戛尔尼使华常被视作两大帝国的首轮对话抑或两种文化的初次冲突,特别是不习跪拜止曲一膝的行礼细节,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沈艾娣则把研究视角从惯常的帝王将相转向了使团中两位年轻人:李自标和小斯当东。李凉州出生,受天主教家庭影响儿时远赴那不勒斯圣家学院,通晓拉丁和希伯来语;小斯英国人,从小随父习得拉丁和汉语,幼年入使团觐见乾隆,播下中文之种。所谓翻译的危险,特指外交层面从合作转向冲突时的国家命运,但其实对... 马戛尔尼使华常被视作两大帝国的首轮对话抑或两种文化的初次冲突,特别是不习跪拜止曲一膝的行礼细节,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沈艾娣则把研究视角从惯常的帝王将相转向了使团中两位年轻人:李自标和小斯当东。李凉州出生,受天主教家庭影响儿时远赴那不勒斯圣家学院,通晓拉丁和希伯来语;小斯英国人,从小随父习得拉丁和汉语,幼年入使团觐见乾隆,播下中文之种。所谓翻译的危险,特指外交层面从合作转向冲突时的国家命运,但其实对译者而言更是无奈、艰辛和多舛。李后来在嘉庆朝的灭教运动中四处逃匿,魂归故里;小斯早期在东印度公司汉译普及牛痘的小册子,英译大清律例,并利用贸易和金融大发其财,回国时还带了三千汉籍,意图用翻译证明中国并非未开化之地,外交远比军事可行,但不受议会重视,多年后将汉藏尽数捐出,鸦片战争时仍投下了赞成之票。 ()
0 上海
这大概是最近看的引起感慨的第二本书。沈艾娣写的这两个译者——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生命故事太让人感叹了,他们的奇特经历塑造他们对翻译的实践,即强调翻译是为了彼此理解,所以强调调和与沟通,因此是一种灵活的转化工作。但两人所拥有的对于其他国家的知识最后都变成危险之物,尤其是李自标作为一个神父还肩负传教工作,一辈子在内陆的小村子里东躲西藏,但还一直用拉丁语给远在罗马、那不勒斯和英国的朋友写信……恰恰是这... 这大概是最近看的引起感慨的第二本书。沈艾娣写的这两个译者——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生命故事太让人感叹了,他们的奇特经历塑造他们对翻译的实践,即强调翻译是为了彼此理解,所以强调调和与沟通,因此是一种灵活的转化工作。但两人所拥有的对于其他国家的知识最后都变成危险之物,尤其是李自标作为一个神父还肩负传教工作,一辈子在内陆的小村子里东躲西藏,但还一直用拉丁语给远在罗马、那不勒斯和英国的朋友写信……恰恰是这些人展现着18-19世纪世界的联系,但伴随着资本主义扩张、帝国主义侵略,这样的世界被文明等级、种族差异和对抗取代,马礼逊式的翻译理念兴起——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李与小斯当东的理念彻底成为过去,且他们的故事也随之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对抗性的文化碰撞。 ()
16 北京
很好看!作者和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不谋而合。但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角度,可以挖掘的很多
3 河南
使用传教士、教会档案研究的人很多,但从写作中明显感到沈艾娣是如此的热爱自己的研究,倾注感情的写作和穷经皓首的干瘪研究在阅读体验上是完全不同的。
10 江苏
可以和《龙与狮的对话》对比参看,如果说前者特别关注了前现代外交活动中翻译的灰色地带及其可能造成的外交影响,那么沈老师本书则更加侧重这一时期译者们的生命史与其所处灰色地带所蕴含的机遇和危险。 作为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年轻一代,李自标和小斯当东漫长的后半生或多或少都遮蔽于这一早年的“高光时刻”,但也正是这不那么知名的后半生,相对于从“从马戛尔尼到鸦片战争”的事件性叙述,却更能展现出“近代中国”如何到来的渐... 可以和《龙与狮的对话》对比参看,如果说前者特别关注了前现代外交活动中翻译的灰色地带及其可能造成的外交影响,那么沈老师本书则更加侧重这一时期译者们的生命史与其所处灰色地带所蕴含的机遇和危险。 作为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年轻一代,李自标和小斯当东漫长的后半生或多或少都遮蔽于这一早年的“高光时刻”,但也正是这不那么知名的后半生,相对于从“从马戛尔尼到鸦片战争”的事件性叙述,却更能展现出“近代中国”如何到来的渐进过程。 ps.你永远可以相信沈老师的文笔,读下来非常舒服~ ()
0 北京
不如说是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略传,李自标的部分要比斯当东的值得关注得多。日后描述这段的作品相当必要对其多加着墨。
0 湖北
翻译的危险在于两个互不了解的文明之间的隔阂,着眼于马戛尔尼使团中间的一英一中两个翻译的生平,写一个微小的历史脚注。一直对这个题目感兴趣,18世纪就远赴意大利学习拉丁语的李自标,很难想象那个时候在意大利居然有一个“中华少年班”;而向乾隆下跪的斯当东投下了对鸦片战争的赞成票。然而李、斯二人命途多舛,了解彼此的人毕竟是少数,翻译并不能消弭文明之间必然到来的冲突。 还是觉得译名“危言大译”的谐音梗更讨巧一... 翻译的危险在于两个互不了解的文明之间的隔阂,着眼于马戛尔尼使团中间的一英一中两个翻译的生平,写一个微小的历史脚注。一直对这个题目感兴趣,18世纪就远赴意大利学习拉丁语的李自标,很难想象那个时候在意大利居然有一个“中华少年班”;而向乾隆下跪的斯当东投下了对鸦片战争的赞成票。然而李、斯二人命途多舛,了解彼此的人毕竟是少数,翻译并不能消弭文明之间必然到来的冲突。 还是觉得译名“危言大译”的谐音梗更讨巧一些;“夷”字的多重理解和“蛮族之眼”的碰撞;现在去口字旁译名似乎也是去污名化的体现。 ()
0 北京
从年初新书预告期待到现在,有点低于期待值,读着感觉最好的是引言和结语。两位翻译不可或缺但逐渐被人们遗忘,把他们介绍给读者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写故事还不错,看到危险的状况也会跟着有点提心吊胆,比如李自标偷偷加了一条差点被发现那里。但在进入使团部分前,用了大量笔墨写二位家族背景和早年经历,有的内容我觉得没有必要出现,比如马戛尔尼夫人希望丈夫真正喜欢上自己...到第二部分才渐入佳境。时间稍乱,如果多加... 从年初新书预告期待到现在,有点低于期待值,读着感觉最好的是引言和结语。两位翻译不可或缺但逐渐被人们遗忘,把他们介绍给读者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写故事还不错,看到危险的状况也会跟着有点提心吊胆,比如李自标偷偷加了一条差点被发现那里。但在进入使团部分前,用了大量笔墨写二位家族背景和早年经历,有的内容我觉得没有必要出现,比如马戛尔尼夫人希望丈夫真正喜欢上自己...到第二部分才渐入佳境。时间稍乱,如果多加些时间标注就更好了。和王宏志《龙与狮的对话》对照阅读挺有意思,比如同一事件两本书写作的对比,王著也批驳了沈著的一些观点。另欧阳泰《最后的使团》或许也可一起阅读。 ()
0 北京
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聚焦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中的两名翻译,其人生精彩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李自标凉州出生,一出生就加入天主教会”早期现代世界最伟大的全球机构“,11岁时远赴那不勒斯学习,精通拉丁语希伯来语,二十多年后加入访华使团回国,余生被派往山西传教;小斯当东,从小学习拉丁语和汉语,幼年入使团,成年后在广州工作,中年才回到英国,一生都做着和中国相关的研究。世界相互联结之早让人震惊 - 乾隆时期就有四十... 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聚焦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中的两名翻译,其人生精彩程度远超出我的想象。李自标凉州出生,一出生就加入天主教会”早期现代世界最伟大的全球机构“,11岁时远赴那不勒斯学习,精通拉丁语希伯来语,二十多年后加入访华使团回国,余生被派往山西传教;小斯当东,从小学习拉丁语和汉语,幼年入使团,成年后在广州工作,中年才回到英国,一生都做着和中国相关的研究。世界相互联结之早让人震惊 - 乾隆时期就有四十余中国青年在那不勒斯学院学习。两人虽然背景迥异,但在翻译时都秉承着“达意”的原则,拒绝逐字翻译,而是通过翻译进行沟通、协商、减少彼此的理解差异。可惜大部分时候翻译成为了政治博弈的工具,支持战争的人坚持将“夷”翻译为野蛮人,“夷目”成为蛮族之眼,加深了国家之间的割裂 ()
0 英国
那些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人们,那些即将被“全新的世界”淹没的人们,那些在历史的注脚中慢慢消失的人们,那些在世纪的30、40年代走入坟墓的人们…